被遗忘的端庄:邢台古村与南澧河的岁月传奇*—五方元音【邢台街巷文化】

被遗忘的端庄:邢台古村与南澧河的岁月传奇!
——五方元音【邢台街巷文化】
在城市发展的喧嚣浪潮里,无数故事被悄然尘封,众多角落在繁华的阴影中默默等待,期待着被重新发现。今天,就让我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一同踏入邢台,揭开大沙河西侧那个看似毫不起眼,实则满是故事的村落——端庄村的神秘面纱。 
端庄村,准确全称为南澧河端庄村,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107公路,温柔地依偎在东大街和中华大街附近。这里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刘胡庄、端庄路口、沙河城镇卫生院、沙河老城等多个公交站点如繁星般分布,沙河5路、901路、101路、39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在此交汇,如同一条条丝带,串联起村庄与外界的联系,让出行变得极为便捷。 
然而,真正赋予端庄村独特魅力的,是那条悠悠贯穿岁月的南澧河。它作为澧河的中游河段,自端庄村起,一路蜿蜒向东,直至南和区、任泽区环水村。其主要流域横跨南和区、任泽区,全长56公里,仅在任泽区境内就绵延17.3公里。如今,它平静而温和,水面波光粼粼,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是任泽区的心腹大患。频发的水患,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房屋坍塌、农田被毁、人们备受水患的袭扰,沿途的村落、人们群众叫苦不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南澧河的治理,先后两次对其进行大规模整治。1970年6月,原邢台地区水利局和任泽区水利局携手合作,共同绘制了治理蓝图。他们对南澧河南段5400米的左右堤进行加固加高,中段10600米的左堤实施搬堤并加固加高,北段1000米左堤加固加高、右堤搬堤。 
这项浩大的工程共动用土方57.5万立方米,投入人工27.3万个,占地870亩,投资7.321万元。河道拓宽了50米,流量从原来的40立方米/秒增加到80立方米/秒,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投资7.1万元完成五孔桥、马庄桥的搬迁任务,为河道治理扫除障碍。 
1974年,治理工作再次升级,对南澧河进行扩大治理。此次共筑新堤13.85公里,复旧堤17.5公里,左右堤顶宽达5米,内外坡为1:3。设计流量由原来的80立方米/秒大幅增加到300立方米/秒,泄洪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共完成土方87万立方米,用工45.5万个,占地3598.8亩。并投资38万元,完成了对马庄桥、五孔桥的接长改建工程。 
这条历经治理的河道,途径南和区的东韩、马庄桥、五孔桥等村落,在东韩村,著名的“大隋磁州洺水澧水石桥碑记”静静伫立,它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无声地诉说着这片流域的管辖范围与岁月变迁。 
端庄村本身,更是一部鲜活的史书。这里完好地保留着极具邢台特色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墀头”造型独特,细腻的“邢台砖雕”工艺精湛,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审美。1963年,一场凶猛的大水如猛兽般袭来,瞬间冲毁了村庄,村民们被迫背井离乡,搬迁至高庙村西。 
但大水退去后,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如熊熊烈火,从未熄灭,毅然决然地回迁,用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村里那座高大巍峨的海水大门,特意盖了一个门冲东开的大门,历经风雨洗礼,期盼着洪水的频发。它究竟是曾经的“抗洪救灾指挥部”,还是生产队的遗址已经不重要啦,站在它面前,往昔与水灾抗争的壮烈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大水汹涌咆哮、洪峰如碧浪翻腾,却永远冲不垮人们坚韧不拔的意志。 
端庄村,这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静静藏着邢台的历史密码。南澧河的每一次流淌,都在深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期待着更多人前来探寻,去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那份在苦难中坚守、在传承中发展的精神力量
。人们不能忘记的抗洪救灾的曾经、与人们辛苦的搬迁点劳作,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五方元音【邢台街巷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