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事局:“公仆”而非“公务”
(2011-05-04 16:59:49)
标签:
宁波宁波人事局培训资源支持政府职能转变文化 |
分类: 生活随笔 |
十几年前我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考“公”的时候,金榜题名。又兼我大二入党,获奖无数,发表的文章可以出专辑,做公务员绝对是青云直上——但我在最后面试的一关竟然放弃了,理由是学校答应我留校当老师。
本来板上定钉的留校任教也突发变故:学校的副校长有关系,我的名额被顶了下来;而这时公务员的面试机会我错过了。
或许有这个情节在里面,看到公务员们,我总是心里还有点酸溜溜的——于是就说“风凉话”:公务员都是“公务”,却称自己是“公仆”。
时过境迁,世界的政治环境风云变幻,中国政府的服务职能开始转变。但说句公道话,转型的力度远没有达到老百姓的心理预期。
我在企业摸爬滚打打了十几年,总是对那些高高在上的高官们敬而远之,有些时候部门的领导非要我出个头什么的,我就像个牌位一样蹲坐在那里,寒暄几句——官家之话多是牢骚,是非或者级别什么的,是我们做企业的特别不喜欢和禁忌的:不道人是非,不牢骚满腹,不嫉妒别人。
因为我有海尔工作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又有读博士的学术背景,有些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愿意让我讲服务转型的课程。
有次我在我的对外培训的课堂上提起我对政府转变职能的看法,而下面端坐认真听讲的就是一批公务员——宁波市人事局。局长和书记一起来听海尔的文化和管理,他们课堂气氛很好,不迟到,不早退,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严肃的如同小学生。
课间的时候,还主动就课堂的内容和老师交流。
“我们压力很大,旁边有杭州和上海,人才和资源都到那里去了,我们很有危机感”,我记得是人事局的一位主任这么说。有这样忧国忧民的政府部门让我觉得肃然起敬。
“我们必须为宁波的企业营造好的环境,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就是我们政府最大的资源支持!”局长如是说。
后来就和宁波市人事局交上了朋友:陈骥才主任,还有胡琪部长等等,还有不时索要资料的张良辉、夏叶等。
再到后来,我才明白,宁波市人事局是寻找讲师的师资来源,为宁波市的100强企业免费提供公益研修班做准备。我很荣幸地被邀请授课,我欣然应邀。
我的一个学术研究是宁波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中小企业?其实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府所倡导和营造的良好商业环境。不仅是宁波人事局,宁波的政府职能转变是要快一些的:至少,他们总是挖苦心思地琢磨:我能我企业做点什么?
后来,我很注意宁波市人事局的培训创新:免费的公益研修班,进企业送培训,还跟踪培训效果,为企业物色人才,为企业引进人才等等。
在中国“仕农工商”排位几千年的环境下,难得他们有如此理念和行为的改变。近些年来考“公”是社会的热门话题,这里的“公”应该是“公务员”的“公”, 而我觉得,对宁波人事局来说,应该是“公仆”的“公”。
我不大愿意为“公务”在身的人恭维和美言,这算是个例外,因为任何一个组织的努力和真诚,或许无法量化和衡量,但一定能感觉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