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思的灵变策略:金融业融天下的品牌之道
(2011-04-25 23:28:22)
标签:
灵思传播机构金融行业品牌建设银行选择财经 |
分类: 生活随笔 |
灵思传播举办的“2011·中国金融天阶论坛”在网络和微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与以往的各类论坛有所不同,灵思传媒所举办的该次论坛新意迭出,它抛出了金融业一个不大不小的课题:金融行业的品牌时代呼之欲出。
金融业给人的印象总是严肃传统,中规中矩。银行业、保险业、证券股票,哪一家都是响当当的中国几百强。但是这些品牌的建立多数是源于原来的垄断地位,市场未充分竞争,国字号几乎概莫能外,真正有品牌意识、自发创立并维护品牌的并不多。
从个人对金融业的体会来说,近几年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品牌实践初露端倪。例如:工商银行频频有让人惊喜的动作出现,如“中国工商银行——嫣然天使基金灵通卡”,因为与李亚鹏、王菲夫妇的“嫣然天使基金”相结合,融入爱心、时尚元素,加上明星的号召力,吸引的不只是老客户,更多年轻的、负有责任感的一代也被吸引进来,从而弥补这些年来工商银行的客户断层。而另一方面,这也为品牌作了更好的诠释和拓展。
招商银行的金葵花也成为了金融行业服务的第一联想标识,它的服务甚至于给其它行业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探索。
硬币总是有其两个面。保险业的品牌建设虽然发展很快,但其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对其品牌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而这一缺憾,不是靠在央视投多少广告就能弥补过来的,甚至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金融业的品牌建设应该以品牌为导向,而不能以利润为导向。否则,下面的案例就可能会屡见不鲜。
银行卖保险,会透支金融业的信誉。我的一个亲戚就曾为此向我大倒苦水:辛苦攒了几年的钱,到银行转存了一下,却变成保险单了,导致他进退维谷。退则损失好多钱;不退内心纠结不已,他能做到就是再也不去那家银行了。像这样的业务推广,除了破坏保险业的品牌形象,对银行的品牌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前几天看新闻,保监会《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对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从以前的初中水平提升到大专水平,就这个并不算高的要求,据说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很可能还会造成执行难的问题。仅从这个角度看,保险业的品牌提升面临的将是漫漫征途。因为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它的产品与其说是服务,不如说是它的职员。因为只有专业的员工,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由此可见,金融业的品牌建设始于投广告、上新闻,包含但绝对不局限于这些内容。软实力的提升是金融业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应以产品的品质为基础,以服务为特色,归宿于“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然,企业软实力远远不止这几个方面,其内涵非常丰富,不是笔者一篇博文所能尽述。
品牌建设固然需要向内看,但借助外力的重要性不可小觑。古人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原因是什么,“善假于物也”,也就是善于整合外部的资源为我所用。外部的资源包括你所有的客户,他们可以口传你的美誉;还包括你的潜在客户,他们时刻在关注你,并持币观望;甚至包括你的监督部门,他们愿意看到你们的进步并把你作为范本。
当然,好的品牌传播机构、管理咨询专家都是应该借力的外部资源。例如灵思传播,开始尝试走在品牌发展趋势的前面,试图和消费者的需求赛跑,它的做法已经是提供服务支持的最高境界:增值服务。
金融业的品牌建设开始浮出水面,但需要提醒的是:国门之内无名牌,能够在国际金融舞台上一展身手,才是金融业树立品牌的愿景目标。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又有“行百里者半九十”,树立高的目标,详虑力行,行且坚毅,金融行业品牌的春天就不远了。
毕竟,找对了路,就不怕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