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道出了邻居的重要性。许多时候近邻的作用,远大于不在身边亲人。对此我有切身的体会。
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县城里的民居,多是成趟连排地在一起。少的几户人家,多的十几户,从街道的这头,一直连到街道的那头,很有点蔚为壮观的样子。这些房子,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或者是由政府出资,或者是由单位拿钱兴建,然后按照“规则”分房,性质属于公房。居住者只有居住权,而没有所有权。
我刚成家那会儿,就分得了这样一套房子,有幸与人为邻,给了我一次体验做邻居的机会。
我的左邻是一对老年夫妇。大爷姓李,60多岁,我以大爷大娘呼之。他们的孩子不在身边,成家之后,都分住在县城其它地方。右舍姓王,是婆、媳、孙女三口人,皆为女性,又是三代同堂。媳妇是军嫂,丈夫为现役军官。军嫂40余岁,我以阿姨呼之。读者不难想象,这样的左邻右舍条件,谁更需要照顾呢?
比如买煤。那个年代,即便花钱,也雇不到人帮你拉煤。自己没有条件的,只好求人帮忙。军嫂是个医生,平日里只好求男同事们。而这些须眉的白衣天使,问诊看病是个行家,对“煤炭运输”这个力气活则深感力不从心,面有难色。原来我们居住的县城是典型的丘陵地势,以中心为界,东北高而西南低。煤炭公司居北,而我们居东。这也就意味着买煤的往返之路,不是上岗,就是下坡。尤其是满载几百斤煤炭的手推车向东爬坡的时候,数千米的高坡一路爬上去,即便是小伙子,也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何况那些平日里很少动力气的“白面医生”了。看在同事相求,或者领导安排的面子上勉强应允,但内心的不愿和行动的勉强还是不时地流露出来,让军嫂阿姨尴尬十分。这就有了后来军嫂相求于我的事情发生。那时候的我身体倍儿棒,也不知道疼惜力气,爽快答应,很快兑现,让军嫂一家感激不尽。
李大爷的力气活倒不用我来分担,他的孩子们到时候会主动前来的。但一对老年人在一起生活,人少了难免有些寂寞。尤其是老爷子,性格外向而又健谈,喜欢与人交往。来了个年轻的新邻居,老人家主动地前来拜访,嘘寒问暖的,甚是热情。我虽然不善言谈,但却很喜欢和健谈的朋友在一起。我觉着,许多时候倾听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一个爱说的,遇着一位肯倾听的,这2位近邻成为朋友,也就顺理成章了。反正只要得闲,他老人家一定会端着自己的南泥茶壶过来。当然我也会不定期的“回访”他老人家,一老一少,年龄相差了几十岁,往来频繁,也算忘年交的朋友吧?
李大爷是老资格的司机。早在解放前的四十年代就当汽车驾驶员,一干就是几十年。后来在县城的运输公司做调度工作,退休在这个岗位上。这样一位见多识广,资历丰富的老人家,故事还会少得了吗?听他讲述解放前后的“陈年旧事”,新奇又有趣。
当然,作为“回报”,老人家的“私事”、“难事”,自然也少不了帮忙的。我那个时候在商业部门工作,凭票供应的年代,即便有钱,许多东西你也买不到。比如好酒、好烟,还有白糖、奶粉之类的生活用品。李大爷的这类需求,我当仁不让的代为解决了。他的退休金不低,加之儿女孝敬的,不缺钱花,只发愁买不到。这下好了,有个可以“走后门”的近邻,感觉自然方便,消费需求也基本上得到满足了。
虽然为邻居们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他们“返还”给我的更多。有些回报,还是无可替代的。比如医生的王姨,在我的孩子患病的时候,她能够随请随到,甚至昼夜守护,象自己的孩子那样精心看护照顾。让我感叹,有个医生作邻居,真好!
我曾经外出学习了几个月,不在家的时候,李大爷和老大娘夜里不放心,轮流出来探视,为我家看门望户,以确保留守妻女的平安。其关心负责的态度,即便是自己的长辈亲人,也不过如此。
品尝到了近邻的益处之后,后来我曾作数次搬迁,都刻意处理好与邻居的关系,效果不错。
我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没有物业管理。涉及到小区内的公共事务,主要依靠业主中的热心人来张罗办理,我积极参与其中,理所当然的成为这样的热心人。
比如小区里的古力盖,曾经数度被窃。没了盖子的古力井,象一个个张开了血盆大口的怪兽,行人随时有可能被其吞噬。为了解决井盖问题,我利用和市政、环卫等单位比较熟悉的条件,一次次的联系,请求帮助。其实按照规定,小区内的古力出了问题,应该由小区自行解决,但碍于情面,还是帮着给更换了新的井盖。
暑期又逢干旱,小区内的树木虫子大量繁衍,长着绒毛的虫子穿过绿地道路,爬到居民楼的门窗上,让居民们毛骨悚然。和古力盖一样,这个问题也属于小区“内部问题”,但通过找防疫站的朋友,派来了喷药车,一顿喷洒,一会就搞定了。
小区内的下水道系统常年使用,经常发生堵塞冒溢。近几年虽然多次维修,但由于治标不治本,还是屡屡“犯病”。为了使带病的下水道彻底解决,我们几个热心的业主们多次向上级反映这一问题,引起了主管部门关注,投入几十万更换了新的管道,困扰居民多年的“老大难”,终于得到彻底根治。
在我所居住的楼后,有一排垃圾箱。有些居民在倾倒垃圾的时候,或者出于无意,或者怕麻烦不肯向前,经常把垃圾倒在箱子的外面。这不但影响了环境卫生,而且也不雅观。我和也是邻居的王师傅,经常前去打扫清理,成为义务的环卫工。这样做的次数多了,对那些不很注意公共利益的居民,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也不好意思再把垃圾扔在箱子外面了。
我为小区邻里们或多或少地做了一点事情,不再是象年轻时候那样,有某种利益考虑,是不求回报的。到了自己这个年龄,许多事情也看开了,有生之年能为他人多少做一点事情,应该说是个回馈社会,回报乡梓的机会。尽管微不足道,尽管点点滴滴,做了总是要比不做强,尽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