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话题】闲话儿童说家长

标签:
原创杂谈随笔六一儿童节教育育儿家长毅力 |
【此文被《新浪杂谈》、博论坛《亲子乐园》置顶、《杂志投稿》加为精华帖】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太好了,啥也不缺!”这话显然是指孩子们吃的,穿的,以及玩的等条件。事实上也的确如此,80年代出生的孩子,即所谓的80后,条件就开始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90后比起来,还是相形见绌。而到了21世纪出生的新世纪宝宝们,则有了90后所不能比拟的更好的条件。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当然,这里的强,是指父母给孩子们提供的物质条件,而不是说他们自身的“强”。
照理说,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孩子们也应该越来越强了才对,可是事实上情况不甚乐观。
据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儿童少年的身体形态指标和心理异常化比例却在连年增高,部分儿童身体素质下降。”据深圳市的调查,“深圳市2006年在南山、福田、盐田、龙岗4个行政区随机抽取了47所中小学校、幼儿园,对 11259名幼儿、学生进行了体质测定,将获得的测试数据与2001年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中小学生握力、背力、立定跳远、耐力跑等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下降。深圳市青少年儿童身体素质下降,反映出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儿童体质健康促进的忽视。”这些数据说明,孩子的物质条件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不一定就成正比。
除了儿童的身体素质之外,人们更为普遍担心和焦虑的,是现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似乎不尽人意。据天津在对天津学龄前儿童调查中发现,三成以上儿童心理存在问题。这项结果是天津市儿童保健所对分布天津全市区的30多所重点幼儿园的8786名学龄前儿童采用家长问卷的方式调查得出的。此项调查采用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客观反映儿童心理行为的achenbach“心理行为量表”的方式。调查分析表明,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的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孤独、畏缩、害羞;而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的儿童为多动,精神涣散,学习效果差。这是大城市天津的调查数据,普通城市的这个问题数据可能还要大一些。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普遍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但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偏重对孩子进行文化、艺术等教育,使其在智力方面得到更多培养,却忽视了儿童心理卫生的保健。其实在孩子心理素质的家庭教育方面,不能够说我们的父母们不尽职尽责,更重要的原因,我认为他们相关知识的缺乏,或者本身素质不高的因素。有人形容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是这个第一任教师本身就不合格,你怎么指望他会把孩子指导好呢?
这让我想起了那篇有名的《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是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于1993年写的,时隔10多年了,文章所反映中国青少年教育存在问题在今天又能改变了多少了?这值得让我们深思。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在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当年放牧的乌兰察布盟草原,中日两国孩子人人负重20千克,匆匆前进着。他们的年龄在11-16岁之间。根据指挥部的要求,至少要步行50千米路,而若按日本人的计划,则应步行100千米!说来也巧,就在中国孩子叫苦不迭之时,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产品质量差给他们偷懒制造了极好的理由。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背包扔进马车里,揉揉勒得酸痛的双肩,轻松得又说又笑起来。可惜,有个漂亮女孩背的是军用迷彩包,带子结结实实,使她没有理由把包扔进马车。男孩子背自己的包没劲儿,替女孩背包不但精神焕发,还千方百计让她开心。他们打打闹闹,落在了日本孩子的后面。尽管有男孩子照顾,这位漂亮女孩刚走几里路就病倒了,蜷缩一团瑟瑟发抖,一见医生泪如滚珠。于是,她被送回大本营,重新躺在席梦思床上,品尝着内蒙古奶茶的清香。”
“日本孩子也是孩子,也照样生病。矮小的男孩子黑木雄介肚子疼,脸色苍白,汗珠如豆。中国领队发现后,让他放下包他不放,让他坐车更是不肯。他说:“我是来锻炼的,当了逃兵是耻辱,怎么回去向教师和家长交待?我能挺得住,我一定要走到底!”在医生的劝说下,他才在草地上仰面躺下,大口大口地喘息。只过了一会儿,他又爬起来继续前进了。”
“2、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下午,风雨交加,草原变得更难走了,踩下去便是一脚泥水。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井梁。孩子们支起了十几顶帐篷,准备就地野炊和宿营。内蒙古的孩子生起了篝火。日本孩子将黄瓜、香肠、柿子椒混在一起炒,又熬了米粥,这就是晚餐了。日本孩子先礼貌地请大人们吃,紧接着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第二天早饭后,为了锻炼寻路本领,探险队伍分成10个小组,从不同方向朝大本营狼宿海前进。在茫茫草原上,根本没有现成的路,他们只能凭着指南针和地图探索前进。如果哪一组孩子迷失了方向,他们将离大队人马越来越远,后果难以预料。”
“出发之前,日本宫崎市议员乡田实先生驱车赶来,看望了两国的孩子。这时,他的孙子已经发高烧一天多,许多人以为他会将孙子接走。谁知,他只鼓励了孙子几句,毫不犹豫地乘车离去。这让人想起昨天发生的一件事:当发现道路被洪水冲垮时,某地一位少工委干部马上把自己的孩子叫上车,风驰电掣地冲出艰难地带。”中日两位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可真是大相径庭哦!
不是俺“崇洋媚外”,在我看来,日本家长在培养孩子毅力方面,的确值得我们的家长学习和反思。家长们都懂得,毅力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的道理,但光知道道理是不够的,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去做。日本家长普遍十分重视孩子毅力的培养。比如,好习惯的养成。孩子看“小人书”时,要求他们从头至尾看完后再换另一本。孩子画一幅图时,务必让他们有始有终。孩子学洗自己衣服时,绝对不准借口累或手疼而半途而废……长此下去,习惯便成自然。再如,让孩子吃点苦在物质条件过份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由此可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公交车,在赤日炎炎下赶路,或裸身冬练等等。
当个合格家长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家长的做法,常常是南辕北辙。不少孩子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电脑、后天再学绘画,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学好。心理学家指出,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学习对培养毅力往往起负面影响。还有如家长作出表率问题。如果家长自己缺乏毅力,那么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是一句空话。
正像一位儿童保健专家指出的那样,“造成儿童高比例的心理行为问题原因有多方面。首先,由于独生子女的生活空间狭小,接触到同龄孩子机会较少,加上家长过度保护,身心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较以前减少;另外,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一方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方面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看来,问题出在孩子身上,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显然家长是首当其冲,难脱干系的。就像我引文作者擎天先生质问的那样“我们常常抱怨……独生子女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板子该打在谁的屁股上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注:文内部分资料和数据来自网络,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