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话题,尴尬的奶奶姥姥们

标签:
原创随笔杂谈救救孩子下一代教育育儿 |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大家谈父母多,谈学校多,但其实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就是以奶奶姥姥为代表的孩子的隔辈儿亲人,他们对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在都市家庭里,这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
因为,在都市里双职工家庭比较多。孩子妈妈休产假之后要上班,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需要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帮忙。一般少的要带一二年,而多的则没有时间的上线。许多小孩子,其实就是奶奶或者姥姥带大的。
就在昨天,邻居的刘老先生还向我提起他的担心。这个离休的老干部在网上看到了新浪杂谈开展的“救救孩子”话题,也阅读了相关的文章,包括我写的那篇《让社会来管束孩子岂不晚矣》,他主动找到我,和我交流这方面的看法,让我感动之余,也深切地感受到,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同时也是一个让大家忧虑担心的问题。
老先生先是给我讲了他看到的一件事儿。他说昨天看见也在同一个小区居住的PX老夫妻俩抱着孙子从市场归来,所购买的新鲜名贵的水果若干,品种多而数量极少,问及原因,回答说,都是给小孙子吃的。其实不用问,刘老先生也猜测出来。“他们这种做法,对小孙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从小培养了他什么?好东西都自己享用?”
“这分明就是一种纲常的颠倒嘛!”刘老先生似乎有些激动,言辞激烈,使用了如此极端的字眼。
“在我们小的时候……”刘老先生继续阐述自己的看法。他的老家是鲁西南地区,与孔子孟子的家乡毗邻。
“那时家里虽然贫穷,但三代同堂的家庭却不在少数。记得那个时候做饭,锅里的饭菜,一般都是两三样,有细粮,有粗粮,还有地瓜干。细粮肯定是老人享用,有时候小孩子也可以分享一点,其他人都是大锅饭。”
“长幼尊卑,在餐桌上体现的分毫不差。长辈不动筷子,晚辈是不能擅自夹菜吃饭的。”
“长辈给你,你就吃;不给,你要也不会再给你。”
“为什么?不能惯着你要吃要喝的毛病!”
“孩子孝敬与否,就看你自己对待老人如何?父母都对长辈毕恭毕敬的,孩子就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敬重爷爷奶奶了!”
“现在可倒好,整个颠倒过来了,最小的,成了家里的“最高的”,全家众星捧月一样,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当着小孩子自己觉得也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后,他还会尊重爷爷奶奶,孝顺父亲母亲了吗?这个问题说到底,也不怪小孩子。他懂什么?还不是大人‘教唆’‘引导’的结果!”
老先生不吝使用尖刻和讽刺的字眼。亲人的爷爷奶奶,或者父亲母亲们,怎么会“教唆”和“引导”孩子学坏呢?但老先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这是必欲把这些“无私奉献”的长辈们,置于不仁不义而后快哦,呵呵!但我明白,老先生这是在说气话,生这些娇惯孩子家长的气,哀其“不争”,怒其“糊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是误人子弟,恰是在误己后人耶!
在乒乓球馆,我有一个打球的朋友,经常带着外孙子过来,那个小孩子就是出奇的顽皮,而姥爷的他却不肯哪怕轻轻地打上一下。他私底下曾经向我诉说自己的无奈。“没有授权给自己啊,这样还费力不讨好呢?还担惊受怕的......”
看看,连姥爷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这个孩子岂不岌岌可危了?
也莫怪这位姥爷朋友胆小怕事,这个方面还真有前车之鉴。也是在我们小区,就有这样一个三岁的男孩子,被爷爷奶奶接到老家看护了半年。后来妈妈思儿心切,奶奶就亲自把孙子送回来,让妈妈一解相思之苦吧!没有想到的是,小两口见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并没有询问自己的老母亲是否舟车劳顿,看护孙子是否操心受累?而是不停地质问,孩子怎么瘦了?你们是怎么看的?一通毫不留情的“问责”,把老母亲气的,接着就打马登程,原路返回了。这不,辛苦了半年,没有功劳,也没有苦劳,只有“失职”,只有“过错”,真真地让奶奶寒心哦!
这还仅仅是孩子“瘦了”,假如是其他更大的问题,比如磕着了,碰着了,伤筋动骨了?岂不“罪责难逃啦?您说,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能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吗?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够一概而论,也有许多生活在奶奶姥姥身边成长更加出色的例子,但总的来说,所占比例不大。
我此前曾经写过一篇教育子女的文章《一个父亲的育儿体会》,发在新浪育儿《杂志投稿》上,单篇点击量超过了5万,说明这个孩子教育话题,还是很受关注的。文章中就曾经谈到爷爷奶奶的问题。其中一个小标题是“父母亲自带孩子”。文内说,“…….不能说,奶奶或者姥姥们带隔辈的孩子不尽心,相反,却是倾尽其力来照管。但效果如何呢?….孩子的身体成长是问题不大的,但在意志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育,显然大都不尽人意。记得我的小女,去了姥姥家,或者奶奶家,身份顿时变成了小公主,孩子想不当都不成。众星捧月,呵护有加,想吃的给满足,想玩的给满足,提出要求,只要能满足的统统满足。以至于孩子一旦去了,就不再愿意回家。随之而来的,是孩子变得任性傲慢,不肯听话,蜕化成为一个“问题孩子”。但每当我去看,或者接孩子的时候,小女便不敢再任性。用姥姥的话来形容,“一下子就变成了好孩子”。这说明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具有易变和可塑的特点。显然,姥姥或者奶奶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环境。其实,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何尝不想让孩子的身心都健康呢,但他们有自己的难处,主观能力和客观因素都有,不能苛求她们。我认为,只要条件允许,父母亲自管护是最佳选择。亲自观察掌握,实时加以调教,才能够使幼苗一般的孩子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我是提倡父亲多带一带孩子的,假如有条件的话。俗话说,严父慈母。对自己的孩子,母亲的心肠往往很难硬起来。许多小孩子,恰是摸透了妈妈心软的特点,在与妈妈的交锋冲突中,一次又一次地成为“战胜者”,最后,母亲的威信便所剩无几了。君不见,在好多“场面上”,孩子根本不听从妈妈的指挥,或者让其尴尬,或者让其无奈。表面现象的背后,就是妈妈长期的纵容和娇惯。妻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也犯同样的毛病。我曾经嘲笑她,智力不如个孩子。孩子明明是和她在斗智斗勇,可她就愣是看不出来。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有两手准备的,即可能满足,也可能满足不了。为什么在父亲那里满足不了,就能够接受,而到了母亲那里就不依不饶呢?原因是她知道妈妈的弱点,心软,只要坚持下去,或者哭闹,或者不吃不喝,或者给以“脸色”等手段,即可奏效。我一看不行,就及时发动“政变”,把“管教”的权力夺取了。以后凡是妈妈无能为力的时候,就往爸爸身上推脱,让孩子找爸爸“落实解决”。用妻子的话来说是,俺说了不算,你还是去找爸爸吧!孩子其实一点也不笨,她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既不哭也不闹,就像事情没有发生,该干啥就干啥去了。我的体会是,父母对孩子不能完全凭感情用事,更需要理智处理,头脑要清醒,要为孩子的长远负责,杜绝‘妇人之仁’。”
历史上有《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那个赵太后对儿子的呵护,就是典型的‘妇人之仁’。后来经过触龙的一番游说,赵太后认识“提高”之后,才做出正确的弥补举措。在对待孩子上,我们一些母亲,甚至都不如鸟兽之辈理性。记得一次看丹顶鹤的节目,长大了的小鹤继续跟随母鹤觅食,母鹤一次又一次地驱逐,甚至啄打小鹤,直至把它从身边赶走。是母鹤不爱小鹤吗?显然不是,因为秋天快过去了,寒冷将到,假如小鹤还没有学会单独觅食、飞翔等本领,它怎么能够承受长途迁徙的考验呢?正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的生存,以及物种的延续,妈妈才会有眼前的“狠心”之举。狠中有大爱,“小爱”毁宝贝,这是既复杂也简单的矛盾的生存辨证关系,年轻的家长可要弄清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