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听课札记

(2009-03-25 14:50:08)
标签:

杂谈

   继08年3月9日特级教师向老师用我的学生执教过《伯牙绝弦》后,时隔半年,今天向老师又用我的学生执教了一节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上次是篇文言文,这次是篇议论文。两篇文章的题材都属于小学阶段不好教的课文。而且这次没有那么幸运,我能够有时间对教材做充分的解读。

  学校这次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参与的老师面很大,有20多位;请来的专家领导有 10多位,应该算是一次规模比较大的教学研讨活动。前段时间拿到安排表,没有安排我上课,但是有陪导任务。陪导的对象是我熟悉的一位校长。

   清晨接到搭档的电话,搭档的公爹去世,我得带课。但是组里第二节有到六(三)班听课任务。我勉力带了一节,一个小学妹周帮我带了一节,第三节听说向老师要上课。我正坐在向老师身边,第二节已经上了约15分钟。此刻才知道向老师要上的课题是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请示过向老师,我赶紧让周老师带学生读读课文,安排学生打扫多媒体教室,摆好桌椅。再返听课教室,已然下课。

   匆忙之中整队,让学生带好学习用品到指定点就坐。

   我是在忐忑不安中听这节课的,原因有二:1、我对教材不熟悉,不知道要达到一个什么度2、惟恐学生上课不踊跃,丢丑。

   好在,两节课上完了,学生表现极佳,有16人次参与了发言,发言次数达50多次,发言的质量很高;我也颇有收获。

 收获一:词语教学要落到实处

   理解词语一般来说,有这样几种方法:1、顾名思义法: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通过解释组成一个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2、理解关键字:有时,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因此就没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关键字的意思。比如“狐假虎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假”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准确解释。3、找近义词 4、联系上下文5、 联系插图6、 联系生活实际7、查字典理解......

   在教学中,这些理解词语的方法,我或多或少都用过,但我用的比较多还是比较愚笨而又简单的处理方法:即当课文中出现的生词较多的时候,集中处理。

   今天向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用比较显著的时间来处理了一些词语。我觉得留给学生印象深刻,收获颇多。由此反思我的集中处理词语的过程,看上去处理了,实则没有让学生反馈,估计没有掌握。

  这节课重点处理了四个词语:“纵观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他在处理这些词语的时候,灵活的运用了多种方法。处理“纵观”一词的时候,我的班长站起来张口答道:纵,纵使,观,观察。纵使观察。听课老师笑,我也笑。向老师首先肯定他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对的,接着问同学们学过一首诗,会背不?他起了个头:横看成岭....学生朗声齐诵“横看成岭侧成峰......”。向老师告诉同学们,纵观和横看是一组反义词,并在黑板上划了一条竖线,学生高声读书上的原句:“纵观千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从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来看,学生体验到了进步的乐趣。

    接着理解“追根求源”,班里喜欢读书的一个小男生站起来回答:我认为是追寻根本,寻求源头的意思。本来理解的很准确,向老师却让学生观察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学生端详一番后发现:将词语调换顺序后就成了“追求根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课堂上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成功的喜悦。我觉得向老师做到了这点,很了不起。

   再接着是“见微知著”。这个词语学生怎么也理解不清楚。他们只知道“微”是“微小”的意思。我查了一下词典,解释很长。“见微知著”的“微”是微小的意思。但如何能见微知著而又不以偏概全呢?“微”是在此条件下的微小,即对这“微”所在的整体的影响小,要“知著”,就需一个条件,在这个条件下,原来的“微”已经由原来处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换为主要方面了,因此能“知著”。因此,要避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就需时刻关注周围的事物,一旦发现哪个事物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就必须马上做出判断,以免延误时机。对于这个词语,向老师即引导学生找了一个近义词,“以小见大”,便戛然而止。我觉得处理的简单又干脆。

   对于“锲而不舍”一词的理解,我的学生不能立刻举手发言,我也是没有想到的。对于成人来说,这几乎是耳熟能详的词语。向老师问:如果要将钉到桌子里去,钉不进去怎么办?学生回答“使劲钉”。向老师笑着做举锤钉钉状。

 我觉得以上处理词语的多样化手段值得学习和借鉴。

 收获二:一篇课文落实几个难句子就可以

    常用的理解句子的方法有三种:1、抓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从文章中心思想入手,理解句子的含义。

   课文篇幅很长,若面面俱到,必显得没有重点。所以一般来说,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也只是有针对性的处理几个片段和难句。

 处理课文中的难句,在我看来是很头疼的问题。一般来说,抓哪几个难句来理解,我总是看教学参考书上需要处理哪些难句子。在考查的时候,这些句子有时候会成为考点,如果让学生自主感悟,答案参差不一,考试就不能得分,这也是令我感到头疼的。

 我仔细留意了向老师处理句子的方法。发现教学参考书上要求处理四句,有两句他融合在课题中处理了。另两句重点理解。

 一句是: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这句话按教参上的理解很长,拗口。向老师在处理的时候,运用了对比法:即念了一句话,改变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的叙述顺序,让学生判断能否改变,学生立刻会意了。这个句子做到了让学生在理解中感悟。

第二句话是: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教参上对这句话做了近300字的解释。我聆听了学生的发言,学生说的都很简单,向老师很尊重学生的感悟,并未集体订正。不知道这是否代表一种信号,即对于这类句子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收获三:教材写作技巧的交流很有必要

  在学完课文之后,向老师与学生简单的回顾了课文的写作知识。我的两位学习委员举手很积极。一个说:发现了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即提出问题---事例论证--得出结论;另一个学生说
:本文采用了开门见山点题法。向老师的都给予肯定。其实,我倒很期盼在写作知识这一块,可以多交流一会,学生一定会出彩。

  因为在前一个单元,我们的学生学了很多的表达方法,诸如:叙述顺序,构段方式,详略得当,修辞手法,过渡句的使用,点面结合,对比手法,白描细描......等等,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学生掌握的不错

收获四:独具匠心的作业设置

 课的伊始,向老师将课题改成了“真理诞生在一百个?之后”,与原课题有所出入,结束后,课题变成了“!诞生在一百个?之后”,并让学生比较改后可课题与原课题比较哪个更好,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改后的课题好。向老师巧妙的设置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给原作者写一封信,阐述为什么要改课题的原因。

这样的作业很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又让人赞叹不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