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9期《文史精华》:鲁迅初为人师的日子
2023-09-13 17:17:27
标签: 读书 教育 文化 鲁迅 周作人
鲁迅初为人师的日子
孟祥海
鲁迅一生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前后达十余年,他的教学生涯是从1909年8月留日归国,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开始的。在这里他留下了初为人师的足迹,也是他的“教育要立人”这一思想得到贯彻和实践的开始。透过百年沧桑,我们看到: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应该和文学成就一样彪炳史册!
1909年8月29岁的鲁迅留日归来,由好友许寿裳推荐,受沈钧儒聘请,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两门课程,并兼任博物课植物学翻译(因该课教员系日本人)。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这短短的一年岁月里,鲁迅留下了诸多教学案例和传说,透过这些斑驳的历史碎片,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先进,教学认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者形象,鲁迅不愧为:“师者风范,学界楷模。”
教学严谨,无私奉献。鲁迅一向认为,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必须得有好的教材,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好的教材何处可寻?于是,鲁迅决定自己动手给学生编讲义。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教书是循循善诱的,所编的讲义是简明扼要,为学生所信服。”(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教化学课,就编写了《化学讲义》,后来书稿遗失。教生理课,就编写了《人生象学》(即“人体解剖图像学”之意)。这是一本介绍人体组织的教学讲义,详细论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生理机能和保养常识,由许寿裳题签,后由唐弢收录到《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版)一书中,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给学生编写好生理课讲义,鲁迅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生理课教学资料,他编写讲义对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逻辑性十分重视;对语言的表述也十分注意;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他编的讲义许多都是四字一句,他一句句,一字字的推敲,还亲自设计封面;为了让学生看得懂,记得牢,鲁迅还挥动画笔、比例尺,精心为学生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插图。他把编写好的讲义,油印成册,亲自一一送到学生手中。可以说,为了给学生编好讲义,鲁迅可谓呕心沥血。当时身为教务长的许寿裳看到后大为感动,他满含深情地在鲁迅编的讲义上题字,并对鲁迅严谨的教学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热烈称赞。
鲁迅在上生理课时,学生要求加讲生殖系统内容,鲁迅便爽快地答应下来。讲这个内容,今天看来似乎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封建道学观念还十分严重,尤其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统治下,这是一项不可逾越的禁区。鲁迅的举动,无异于石破天惊,全校师生都为之惊讶不已,鲁迅却毫无顾忌地去上课。只是上课前,他对学生提一个要求,就是他上课,不许笑。他对其他教员说:“在这个时候不许笑是个重要条件。因为讲课人的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空气就破坏了。”这次教学学生配合得很好,纪律严肃,效果极佳。别班的学生,因为没有听到,纷纷来要讲义。鲁迅指着剩余的讲义说:“恐怕你们看不懂,要么,就拿去。”原来鲁迅编的讲义非常简明,还故意用许多古字来代替人体生殖器官,比如用“也”字表示女阴,用“了”字表示男阴,用“午”字表示精子,用“幺”字表示细胞,诸如此类,在无文字学素养又没有听过课的人看来,就好比一部天书了。
鲁迅认真编写讲义,备课极为充分,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用比喻,讲课引人入胜,深受学生欢迎。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无私奉献的教学之风,今天看来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实事求是,科学求真。除上两门课外,鲁迅还兼任植物学科的课堂翻译。鲁迅对于植物学很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他自幼热爱大自然,喜欢植物,而且他认为学习植物分类,可以教人尊重客观事实,锻炼科学头脑,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尽管两级师范学堂中许多老师认为植物学课堂翻译吃力不讨好,不愿也不屑去做,鲁迅却慨然承担下来了。
当时上植物学的是一位名叫铃木珪寿的日籍教师,他是专门研究植物学的,对专业有一定造诣,且教学认真。在课堂上他用日语讲一句,鲁迅就用中文口译一句,然后再将大意告诉学生,使大家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有时,铃木偶尔讲错或者漏讲了,鲁迅则不动声色,在口译中替他更正过来。日子久了,铃木也有所觉察,往往会在这时候向鲁迅微笑点头,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也是留下了一段“中外合璧”的教学佳话。
在任植物学翻译同时,鲁迅十分重视实践,常与日籍教师率领学生步行至钱塘门外的孤山、葛岭,岳坟,北高峰一带进行野外实习。一次,铃木和鲁迅带同学们外出实习,并采集植物标本。在山坡上有学生看到一株开着小黄花的草本植物,不知道叫什么,便围着铃木老师问叫什么,铃木弯下腰仔细察看后,告诉大家:“哦,这是‘一枝黄花’。”
“您说什么,老师?”学生们听后吃惊地问。
“‘一枝黄花’。”铃木重复说了一遍。
学生们都哄笑起来,一根草枝上开了一朵黄花,谁不知道是一枝黄花?大家认为铃木并不认识,只是随口搪塞而已。
鲁迅注意到了大家的表情,并看出哄笑的原因之后,就立刻严肃地说:“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可以入药,也可以提染料。名目就叫‘一枝黄花’。还‘兴安一枝黄花’、‘朝鲜一枝黄花’的,生长在北方。铃木先生说的没有错,不信,你们回去可以查植物志,对图谱。”“我们批评别人的错误,一定要自己真懂才行,不可随便笑话人家。”同学们听罢,面面相觑,有的还滑稽地只伸舌头。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鲁迅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的治学态度,这种实事求是,科学求真,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
假日里,鲁迅还喜欢和同事到野外远足,顺便采集一些植物标本,每次都满载而归。鲁迅细心地整理、压平、张贴、标名,并做记录,乐此不疲。他还写了《宣统元年在杭州两级师范采集植物记录》一册,现藏北京图书馆。此外,鲁迅还有撰写《西湖植物志》的打算。
身先士卒,爱护学生。鲁迅当时任教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学生生源比较特殊,有的学生年纪比较大了,有些是秀才出身,留着长辫子;也有的已经娶妻生子,自己是父亲了;还有的可能都当爷爷了。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虽老有世故,可面对新鲜的课程,新鲜的事物,还是充满了好奇心。鲁迅有一次上化学课,给学生讲硫酸知识。他告诉大家,硫酸的腐蚀性很强,皮肤上沾到一点就会像蜜蜂刺了一样痛。后来做实验时,突然有个学生手按头颈,杀猪般尖叫起来。原来是另一个学生用竹签蘸了一点硫酸偷偷地在他的后脖颈上点了一下,他疼得直叫唤,鲁迅连忙过去给学生涂药止疼……
还有一次,鲁迅教学生做氢气的点燃实验。鲁迅把烧瓶中的纯氢拿到教室,才发现忘了拿火柴,就回办公室去拿,离开教室时,他告诉学生千万不要放空气进烧瓶,否则烧瓶要爆炸。鲁迅拿回火柴,一点火,烧瓶“砰”地一声就炸开了,鲁迅的手当时就被炸伤了,可是他不顾自己的伤痛,急忙环视教室,看有没有受伤的学生,这一看才发现,学生则都退出了前两排。原来是学生恶作剧,放进了空气,他们自己都后撤了!
对此,鲁迅并没有责备学生,后来他颇有感慨地说:“可见这些年长的学生,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话,是既不相信又相信,因为不相信,所以要试一试;因为相信,所以要在别人身上去试。”这虽然是一件因学生的缘故,而导致的“教学事故”,但作为教师,在面对危险的时候,鲁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学生的安全,身先士卒,爱护学生,这也是一位为师者最优秀的品质之一!
因势利导,调和矛盾。曾经在一位日籍教师的数学课上,因为一学生上课打呵欠,这位教师认为学生是故意对外籍教师不尊敬,坚决要求学校给这位学生以“记大过”处分。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要处分学生,的确有点小题大做。为此,不但数学班的学生愤愤不平,事情传开后,别的班的学生也联合起来声援反对,一时间师生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学校领导也颇感为难。
鲁迅知道后,便出面调停,从中做双方的疏导工作。鲁迅这样分析:“事情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并且要看实情如何。作为学生应该把课上好,学生也应该认真听课。从教师方面看,学生打呵欠,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从同学方面看,是教师教得不够好,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既然记一个人的过大家不同意,为使全班安心听课,全班都记大过好了。”鲁迅的这一分析,让师生双方都很信服;他提出的“全班记过”,在教师看来是维持了他的面子;在学生看来,法不责众,也就等于不记过了。就这样,双方都接受了鲁迅的方案。鲁迅用一种巧妙的方法,不但平息了一场学校风波,实际上也支持了学生们的正确意见;看似小事一桩,则体现了鲁迅善于因势利导,调和矛盾,既保护了教师的尊严,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高超的“疏导艺术”。
拼命三郎,木瓜之役。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还发生过一件看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实则是有关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之争的“政治事件”——
“木瓜之役”。
那是在鲁迅任教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不到半年后,学校监督沈钧儒因当选咨议局副议长辞职离去,继任者为经学家夏震武。他是一个以“尊经”、“忠君”为事的封建顽固派,他早闻以鲁迅、许寿裳等人为代表的新派教师,思想活跃,学校风气比较开放,所以有意来整顿一番。他一到任,就和教务长许寿裳发生冲突,他要许寿裳陪他去参拜孔子,要教师们在孔子像前下跪,并以当时官场上下属参见上司的“庭参”礼节与他相见。夏震武对当时部分住校的教员不照当时的习惯去分别拜访,而是只派人送名片,教员们认为他不够礼貌。因此,教员们气愤中聚会于会议厅,要求夏震武出席,他又摆官架子,教员们更加气愤,就一哄而散。许寿裳、鲁迅、夏丏尊等人相继宣布辞职,夏震武斥责许寿裳“离经叛道,非圣侮法”;许则回应斥责夏“理学欺人,大言侮实”;双方斗争十分尖锐。风潮震还动了整个浙江教育界,大部分学生与浙江其他教员纷纷声援两级师范学堂的教师,夏震武虽软硬兼施,力图平息,终于无用,只好辞职,灰溜溜地离开学校……
这场以驱逐校长夏震武为中心的学制改革风潮,终于取得胜利。在这场斗争中,鲁迅表现得最为坚决果断,被同事们笑称为“拼命三郎”;夏震武辞职后,25位教员复课,在饭店摆宴席庆祝,并合影留念。席上有人说,这是吃“木瓜”酒,讥笑夏震武的不识相,当时的参与者张宗祥称此次行动为“木瓜之役”。“这次斗争的性质,是鲁迅跨进国门后参加的第一次极为严肃的政治斗争,也是鲁迅在国内教育界参加的第一次斗争。”(张能耿《早年鲁迅》)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了鲁迅敢于与旧势力做斗争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也为鲁迅以后与黑暗势力斗争积累了经验。
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这短短一年时间里,鲁迅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教学态度的严谨,教学风格的求真务实,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等种种做法,实在是教师的楷模,师者的风范!鲁迅他把自己平生所学,化为滴滴雨露,滋润了满园桃李,说他桃李满天下,也是毫不夸张的。
1910年7月,鲁迅辞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一职,离开杭州回到故乡绍兴,9月份入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兼任生物课教员,开启了他的另一段教学生涯……
参考书目:
1.《鲁迅年谱》(复旦大学等编写,1979年版。)
2.《鲁迅年谱》(王观泉编写,1979年出版。)
3.《早年鲁迅》(张能耿著,2001年出版。)
4.《鲁迅传》(许寿裳著,2009年版。)
5.《鲁迅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郭同文编著,1980年版)
6.《文化泰斗鲁迅》(于青主编,1994年版)
7.《鲁迅的故事》(唐弢,1980年版)
8.《鲁迅先生趣事》(谢德铣编著,1990年版)
灞变笢瀛熺ゥ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10
- 关注人气:0
- 荣誉徽章:
2023年第9期《文史精华》:鲁迅初为人师的日子
鲁迅初为人师的日子
孟祥海
鲁迅一生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前后达十余年,他的教学生涯是从1909年8月留日归国,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开始的。在这里他留下了初为人师的足迹,也是他的“教育要立人”这一思想得到贯彻和实践的开始。透过百年沧桑,我们看到: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应该和文学成就一样彪炳史册!
1909年8月29岁的鲁迅留日归来,由好友许寿裳推荐,受沈钧儒聘请,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两门课程,并兼任博物课植物学翻译(因该课教员系日本人)。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这短短的一年岁月里,鲁迅留下了诸多教学案例和传说,透过这些斑驳的历史碎片,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先进,教学认真;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者形象,鲁迅不愧为:“师者风范,学界楷模。”
教学严谨,无私奉献。鲁迅一向认为,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必须得有好的教材,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好的教材何处可寻?于是,鲁迅决定自己动手给学生编讲义。好友许寿裳回忆:“鲁迅教书是循循善诱的,所编的讲义是简明扼要,为学生所信服。”(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鲁迅教化学课,就编写了《化学讲义》,后来书稿遗失。教生理课,就编写了《人生象学》(即“人体解剖图像学”之意)。这是一本介绍人体组织的教学讲义,详细论述了人体各部分的构造、生理机能和保养常识,由许寿裳题签,后由唐弢收录到《鲁迅全集补遗续编》(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版)一书中,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给学生编写好生理课讲义,鲁迅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生理课教学资料,他编写讲义对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逻辑性十分重视;对语言的表述也十分注意;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他编的讲义许多都是四字一句,他一句句,一字字的推敲,还亲自设计封面;为了让学生看得懂,记得牢,鲁迅还挥动画笔、比例尺,精心为学生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插图。他把编写好的讲义,油印成册,亲自一一送到学生手中。可以说,为了给学生编好讲义,鲁迅可谓呕心沥血。当时身为教务长的许寿裳看到后大为感动,他满含深情地在鲁迅编的讲义上题字,并对鲁迅严谨的教学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热烈称赞。
鲁迅在上生理课时,学生要求加讲生殖系统内容,鲁迅便爽快地答应下来。讲这个内容,今天看来似乎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封建道学观念还十分严重,尤其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统治下,这是一项不可逾越的禁区。鲁迅的举动,无异于石破天惊,全校师生都为之惊讶不已,鲁迅却毫无顾忌地去上课。只是上课前,他对学生提一个要求,就是他上课,不许笑。他对其他教员说:“在这个时候不许笑是个重要条件。因为讲课人的态度是严肃的,如果有人笑,严肃的空气就破坏了。”这次教学学生配合得很好,纪律严肃,效果极佳。别班的学生,因为没有听到,纷纷来要讲义。鲁迅指着剩余的讲义说:“恐怕你们看不懂,要么,就拿去。”原来鲁迅编的讲义非常简明,还故意用许多古字来代替人体生殖器官,比如用“也”字表示女阴,用“了”字表示男阴,用“午”字表示精子,用“幺”字表示细胞,诸如此类,在无文字学素养又没有听过课的人看来,就好比一部天书了。
鲁迅认真编写讲义,备课极为充分,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用比喻,讲课引人入胜,深受学生欢迎。这种严谨的教学态度,无私奉献的教学之风,今天看来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实事求是,科学求真。除上两门课外,鲁迅还兼任植物学科的课堂翻译。鲁迅对于植物学很感兴趣,这不仅是因为他自幼热爱大自然,喜欢植物,而且他认为学习植物分类,可以教人尊重客观事实,锻炼科学头脑,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尽管两级师范学堂中许多老师认为植物学课堂翻译吃力不讨好,不愿也不屑去做,鲁迅却慨然承担下来了。
当时上植物学的是一位名叫铃木珪寿的日籍教师,他是专门研究植物学的,对专业有一定造诣,且教学认真。在课堂上他用日语讲一句,鲁迅就用中文口译一句,然后再将大意告诉学生,使大家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有时,铃木偶尔讲错或者漏讲了,鲁迅则不动声色,在口译中替他更正过来。日子久了,铃木也有所觉察,往往会在这时候向鲁迅微笑点头,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也是留下了一段“中外合璧”的教学佳话。
在任植物学翻译同时,鲁迅十分重视实践,常与日籍教师率领学生步行至钱塘门外的孤山、葛岭,岳坟,北高峰一带进行野外实习。一次,铃木和鲁迅带同学们外出实习,并采集植物标本。在山坡上有学生看到一株开着小黄花的草本植物,不知道叫什么,便围着铃木老师问叫什么,铃木弯下腰仔细察看后,告诉大家:“哦,这是‘一枝黄花’。”
“您说什么,老师?”学生们听后吃惊地问。
“‘一枝黄花’。”铃木重复说了一遍。
学生们都哄笑起来,一根草枝上开了一朵黄花,谁不知道是一枝黄花?大家认为铃木并不认识,只是随口搪塞而已。
鲁迅注意到了大家的表情,并看出哄笑的原因之后,就立刻严肃地说:“这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可以入药,也可以提染料。名目就叫‘一枝黄花’。还‘兴安一枝黄花’、‘朝鲜一枝黄花’的,生长在北方。铃木先生说的没有错,不信,你们回去可以查植物志,对图谱。”“我们批评别人的错误,一定要自己真懂才行,不可随便笑话人家。”同学们听罢,面面相觑,有的还滑稽地只伸舌头。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鲁迅那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的治学态度,这种实事求是,科学求真,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
假日里,鲁迅还喜欢和同事到野外远足,顺便采集一些植物标本,每次都满载而归。鲁迅细心地整理、压平、张贴、标名,并做记录,乐此不疲。他还写了《宣统元年在杭州两级师范采集植物记录》一册,现藏北京图书馆。此外,鲁迅还有撰写《西湖植物志》的打算。
身先士卒,爱护学生。鲁迅当时任教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学生生源比较特殊,有的学生年纪比较大了,有些是秀才出身,留着长辫子;也有的已经娶妻生子,自己是父亲了;还有的可能都当爷爷了。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虽老有世故,可面对新鲜的课程,新鲜的事物,还是充满了好奇心。鲁迅有一次上化学课,给学生讲硫酸知识。他告诉大家,硫酸的腐蚀性很强,皮肤上沾到一点就会像蜜蜂刺了一样痛。后来做实验时,突然有个学生手按头颈,杀猪般尖叫起来。原来是另一个学生用竹签蘸了一点硫酸偷偷地在他的后脖颈上点了一下,他疼得直叫唤,鲁迅连忙过去给学生涂药止疼……
还有一次,鲁迅教学生做氢气的点燃实验。鲁迅把烧瓶中的纯氢拿到教室,才发现忘了拿火柴,就回办公室去拿,离开教室时,他告诉学生千万不要放空气进烧瓶,否则烧瓶要爆炸。鲁迅拿回火柴,一点火,烧瓶“砰”地一声就炸开了,鲁迅的手当时就被炸伤了,可是他不顾自己的伤痛,急忙环视教室,看有没有受伤的学生,这一看才发现,学生则都退出了前两排。原来是学生恶作剧,放进了空气,他们自己都后撤了!
对此,鲁迅并没有责备学生,后来他颇有感慨地说:“可见这些年长的学生,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的话,是既不相信又相信,因为不相信,所以要试一试;因为相信,所以要在别人身上去试。”这虽然是一件因学生的缘故,而导致的“教学事故”,但作为教师,在面对危险的时候,鲁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学生的安全,身先士卒,爱护学生,这也是一位为师者最优秀的品质之一!
因势利导,调和矛盾。曾经在一位日籍教师的数学课上,因为一学生上课打呵欠,这位教师认为学生是故意对外籍教师不尊敬,坚决要求学校给这位学生以“记大过”处分。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要处分学生,的确有点小题大做。为此,不但数学班的学生愤愤不平,事情传开后,别的班的学生也联合起来声援反对,一时间师生矛盾闹得不可开交,学校领导也颇感为难。
鲁迅知道后,便出面调停,从中做双方的疏导工作。鲁迅这样分析:“事情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并且要看实情如何。作为学生应该把课上好,学生也应该认真听课。从教师方面看,学生打呵欠,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从同学方面看,是教师教得不够好,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既然记一个人的过大家不同意,为使全班安心听课,全班都记大过好了。”鲁迅的这一分析,让师生双方都很信服;他提出的“全班记过”,在教师看来是维持了他的面子;在学生看来,法不责众,也就等于不记过了。就这样,双方都接受了鲁迅的方案。鲁迅用一种巧妙的方法,不但平息了一场学校风波,实际上也支持了学生们的正确意见;看似小事一桩,则体现了鲁迅善于因势利导,调和矛盾,既保护了教师的尊严,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高超的“疏导艺术”。
拼命三郎,木瓜之役。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还发生过一件看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实则是有关学校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之争的“政治事件”—— “木瓜之役”。
那是在鲁迅任教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不到半年后,学校监督沈钧儒因当选咨议局副议长辞职离去,继任者为经学家夏震武。他是一个以“尊经”、“忠君”为事的封建顽固派,他早闻以鲁迅、许寿裳等人为代表的新派教师,思想活跃,学校风气比较开放,所以有意来整顿一番。他一到任,就和教务长许寿裳发生冲突,他要许寿裳陪他去参拜孔子,要教师们在孔子像前下跪,并以当时官场上下属参见上司的“庭参”礼节与他相见。夏震武对当时部分住校的教员不照当时的习惯去分别拜访,而是只派人送名片,教员们认为他不够礼貌。因此,教员们气愤中聚会于会议厅,要求夏震武出席,他又摆官架子,教员们更加气愤,就一哄而散。许寿裳、鲁迅、夏丏尊等人相继宣布辞职,夏震武斥责许寿裳“离经叛道,非圣侮法”;许则回应斥责夏“理学欺人,大言侮实”;双方斗争十分尖锐。风潮震还动了整个浙江教育界,大部分学生与浙江其他教员纷纷声援两级师范学堂的教师,夏震武虽软硬兼施,力图平息,终于无用,只好辞职,灰溜溜地离开学校……
这场以驱逐校长夏震武为中心的学制改革风潮,终于取得胜利。在这场斗争中,鲁迅表现得最为坚决果断,被同事们笑称为“拼命三郎”;夏震武辞职后,25位教员复课,在饭店摆宴席庆祝,并合影留念。席上有人说,这是吃“木瓜”酒,讥笑夏震武的不识相,当时的参与者张宗祥称此次行动为“木瓜之役”。“这次斗争的性质,是鲁迅跨进国门后参加的第一次极为严肃的政治斗争,也是鲁迅在国内教育界参加的第一次斗争。”(张能耿《早年鲁迅》)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了鲁迅敢于与旧势力做斗争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也为鲁迅以后与黑暗势力斗争积累了经验。
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这短短一年时间里,鲁迅作为一名初登讲台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对教育工作的热情,教学态度的严谨,教学风格的求真务实,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心等种种做法,实在是教师的楷模,师者的风范!鲁迅他把自己平生所学,化为滴滴雨露,滋润了满园桃李,说他桃李满天下,也是毫不夸张的。
1910年7月,鲁迅辞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一职,离开杭州回到故乡绍兴,9月份入绍兴府中学堂任监学,兼任生物课教员,开启了他的另一段教学生涯……
参考书目:
1.《鲁迅年谱》(复旦大学等编写,1979年版。)
2.《鲁迅年谱》(王观泉编写,1979年出版。)
3.《早年鲁迅》(张能耿著,2001年出版。)
4.《鲁迅传》(许寿裳著,2009年版。)
5.《鲁迅青少年时代的故事》(郭同文编著,1980年版)
6.《文化泰斗鲁迅》(于青主编,1994年版)
7.《鲁迅的故事》(唐弢,1980年版)
8.《鲁迅先生趣事》(谢德铣编著,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