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日《鲁中晨报》:秋来话“贴膘”

2022-08-04 12:19:50
标签: 美食

链接:http://epaper.lzcb.com/lzcb/content/20220803/Articel06004a.htm


秋来话“贴膘”

 

 孟祥海

  今年8月7日立秋,时序进入秋季,民间自古就有“贴秋膘”的说法。所谓“贴秋膘”,就是因夏天酷热,人们普遍缺乏胃口,立秋这天,把夏天的损失“补一补”。

  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过去,人们“贴秋膘”,首选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就是肉了,“以肉贴膘”是人们的普遍共识。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如今,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减肥”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所谓“贴秋膘”的习俗,似乎早已不被人重视。不过,对于“立秋”这天的许多文化传统习俗,了解一下也很有必要。

  比如,民间有“咬秋”的习俗。自古以来,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以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这在天津一带尤为盛行。据《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有的农人更直接在瓜棚里啃西瓜、啃香瓜、啃山芋、啃玉米棒子等,既是基于传统,更是抒发一种丰收的喜悦心情。在清代,人们在立秋的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以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江南一带,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杭州一带有吃秋桃的习俗,立秋日一家人每人一个,吃完把桃核留下,到除夕晚上吧桃核丢进火炉烧成灰,可避免一年的瘟疫。在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的正刻,全家人每人喝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在山东莱西一带,立秋流行吃“渣”,即民间用豆沫和小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唱:“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其实,也是为了防范秋季疾病的发生。

  此外,过去民间还有“秋社”的习俗,就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当然,立秋与农事的关系最为密切。俗话说:“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立秋后要注意加强农业管理,所谓:“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都是经验之谈。

  总之,在过去人们把“立秋”这个节气看得很重,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农业生产上,它不仅标志着时序进入秋天,更昭示着一个收获的季节正向人们走来!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