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之三
(2019-10-16 19:28:07)分类: 教学论文 |
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化校本研修的必然选择
易安定
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内容摘要:校本研修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是确定无疑的,其有效性在于简约有序、目标明确、思路明晰,有效形式或抓手就是“做课题”。教师“做课题”并非都要申报课题,而是运用“做课题”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开展校本研修。课题研究旨在引领校本研修,提升研修水平;通过应用研究,提高实践水平。课题的确定要瞄准问题,做好规划,因地制宜。运用好文献法和实验法,重点做好研究设计和以课例为载体的实践验证,不能纸上谈兵。
关键词: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是确定无疑的,但校本研修的现状也是令人担忧的(本文所说的“教师”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概念界定与“校本研修”等同)。目前的校本研修就多数教师而言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忙”、“盲”、“茫”。“忙”的表现有三:一是非教学事务太多(这是有目共睹的),任何一项社会活动或社会事务都少不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二是研修活动多任务重,一些学校一说到教师研修就是“活动”,就给老师布置诸如记多少读书笔记、写多少教研论文等任务(这是当前校本研修的最大误区);三是一些学校和教师忙于“抓”质量,没有时间研修。所谓“盲”,就是盲目、盲干,认识不明确,认为研修与教学不相干,研修工作盲目应对;学校的研修工作和教师的研修活动无目的、无计划。所谓“茫”,就是茫然,不知所措,表现为不知道如何制定研修方案,不知道如何组织研修活动,包括基本的听评课活动听什么、怎么听、评什么、怎么评等都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写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等。
如何改变校本研修的现状,使校本研修走出误区,让老师们爱上校本研修并从中得到实惠?笔者认为校本研修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简约有序;目标明确;思路明晰。其有效形式或称研修的抓手就是“做课题”——开展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校本研修,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学习、思考、实践等活动解决校本问题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研”即研究,就是解决问题;“修”即进修,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修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应包括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1]。“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发展,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条件;“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方案),它是“分析问题”的必然要求。能否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提出有效策略取决于分析者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包括实践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总结和借鉴已有的经验(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献法”和“经验法”;“检验假设”的过程就是将“方案”付诸实践的实践验证过程,即可称之为“实验法”。实践之后不管问题是否解决都应该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校本研修实践中,老师们开展的和参与的所有活动,符合“解决问题”过程特征的唯有“课题研究”。由此,我们说,最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就是“做课题”。
教师“做课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和要求,“做课题”具有规范性,从立项到结题有相应评审的过程,可以得到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监控,因此,能够保证研修的效果和质量;“做课题”有目标预期和成果预期,有具体的方法供研究者选择使用,客观上要求研修思路清晰,并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因而保证其有效性;教师“做课题”使校本研修具有了“研究”的味道。
教师“做课题”,重要的不是申报哪一级的课题,也不能像做科研课题那样严格、严密和严谨,而是运用“做课题”的思维方式和运行模式开展校本研修,学校除了组织教师申报一定的课题外,更多地是指导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我们在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中,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申报相关课题,一方面利用《校本研修报告册》普遍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深受老师们欢迎。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和课题的确定
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引领校本研修,提升研修水平;开展应用研究,提高实践水平。
我们说,“做课题”是最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研修方式,如实践反思、交流研讨(包括教学沙龙)、青蓝结对等等,但如果能以“课题”为抓手,围绕要解决(研究)的问题开展研修活动,就可以实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简约有效。
教师做课题的重点应该是运用已有的理论成果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研究或实践研究,以提高实践水平;“做课题”的主要目的不是解决理论问题而是解决实践问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并获得具体的行动策略,让别人的先进经验在自己的课堂上生根、生长、开花、结果。
课题是研究的问题,但问题不能直接作为课题。确定课题要经过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发现问题。教师“做课题”和专家“做课题”不同。专家“做课题”一般是承担“研究”任务,是为“别人”做的;教师“做课题”是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为自己做的。所以,校本研修的“课题”要坚持“校本”原则,“发现问题”尤为重要,增强问题意识也就成为校本研修的核心。问题意识是责任意识,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会对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才能发现问题;问题意识是发展意识,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者遇到问题也会绕着走。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问题”并不需要做专门的调查,“问题”就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否“发现”取决于“问题意识”。
第二,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具体表现为“提出问题”。能否“提出问题”决定于对“问题”的分析。首先,发现的“问题”是否为“真”?是否互相包含?是否值得研究?是否是需要研究的?例如,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吗?那么“没有兴趣”的“问题”又在哪儿?是个别学生“没有兴趣”还是许多学生“没有兴趣”?个别学生“没有兴趣”是学生的身体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是学校问题还是家庭问题(如家庭教育不当、留守儿童想自己的爸爸妈妈等)……只有找准了问题,才能去研究如何解决问题。当然,“分析问题”也是“研究”的组成部分。其次,对研究要有一个规划。教学研究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研究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自己而言是实现专业发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其往往互相关联,研修应该找到一个切入点,抓住一条主线,分步实施或分工协作。这就是“问题——主题——专题——课题”的研修思路,我们称之为“主题式校本研修”:问题驱动,主题统领,专题解决,课题落实。[2]
第三,形成课题。“专题解决,课题落实”,就是将“专题”作为研究的“课题”。“专题”是“主题”的构成要素[3],也只有“专题”才具有“研究”的可能性和实践意义,但又不能把“专题”直接表述为“课题”,“课题”的表述应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要素,如我们围绕“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这一“主题”所确定的“专题”之一——如何设置和表述教学目标?其“课题”可表述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设置与表述方式研究》,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研究内容是三维目标,研究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设置和表述方式。
总之,研究课题的确定不能随意,课题研究不能靠“灵感”,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是:聚焦课堂,瞄准问题;分析归纳,确定主题;层次展开,安排专题;因地制宜,落实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师“做课题”常用的方法有:文献法、经验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重点应该用好文献法和实验法。
1.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法。运用文献法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获得理论指导;二是获得经验支撑。文献法是在课题研究中“提出假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运用文献法,就是学习进修的过程。学习不仅是“做课题”所必须,而且也是教师的终身发展所必须。学习应该有以下几种境界:
一是“集腋成裘”与“临时抱佛脚”。“集腋成裘”就是平时的学习积累,“临时抱佛脚”就是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临时抱佛脚”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是系统性与针对性。学习的系统性就是要掌握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比如阅读专著并透彻理解;学习的针对性也就是“临时抱佛脚”。前者犹如“养生”,提高免疫力,后者犹如“治病”,对症下药,都是必须的。
三是选择一个 “伴侣”(期刊)。有人说“选对伴侣幸福一生,选对朋友快乐一生”,好的教育期刊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伴侣和朋友。
2.实验法
“做课题”的实质就是“做实验”(实践验证),即“验证假设”。“做课题”不是“命题作文”,不能纸上谈兵。中小学教师做课题所用的“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而“实验”的载体就是“课例”,运用“实验法”也就是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学案例。课例研究就是以一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课题研究中的课例研究就是通过一节节“课”来验证“研究假设”的过程。这个“课”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而“研究”可以是自主的个体研究也可以是有组织的集体研究,不管是哪种形式均应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进行,其流程是:问题(课题)——设计(假设)——实验(验证)——反思(总结)。由于组织形式不同,具体环节又有所区别。
(1)个体研究
自己的课:问题——课题(教学内容)——设计——实施——反思——改进——总结。
他人的课:问题——思考——观课——议课(分析)——总结(启示)。
(2)集体研究
形式一:问题——课题(教学内容)——设计(个体)——实施(示范观摩)——评议与总结。
形式二:问题——课题(教学内容)——设计(集体)——实施(同课异构)——评议与总结。
形式三:问题——课题(教学内容)——设计(集体)——实施(一课二上)——评议与总结。
四、教师做课题的三把“秘钥”
第一,聚焦课堂,只管“自家门前雪”。如前所述,教师“做课题”是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为自己做的,其目的在于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关注自己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做课题”的基本原则。如果教师研究的问题或研究方向不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是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进,而是关注“他人瓦上霜”,这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4]
第二,明确目标,“成果”比“效果”重要。“做课题”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获得对该“问题”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提升认识水平、提高实践能力。一些教师在“做课题”时把研究目标确定为诸如“促进专业发展”(教师)、“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等客观效果上,这样的“舍近求远”势必影响研究质量,甚至牵强附会。开展课题研究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专业发展”不是口号、也不是理念,而是体现在专业实践中相应的认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上,没有认识水平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就不会有专业发展,也就没有客观效果的优化。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获得相应的主观认识和方法策略,研究成果就是目标的具体化。课题研究不是不要客观效果,而恰恰是为了保证客观效果,客观效果是研究成果的佐证,没有客观效果的研究成果是不存在的。
第三,及时总结,不忘当初“为何出发”。教师做课题大多运用经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由于不能很好地运用文献法显得理论指导乏力,导致“假设”不到位,实验法只能在“摸索”中进行,往往把“研究”变成了“探究”,这是教师“做研究”的不争事实和局限性所在。因而,行动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在研究过程中要及时总结,不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分析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筛查成果。而且,要紧紧把握住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目标,不要偏离研究方向,同时要避免“多头”研究,不做选择和取舍,什么问题都涉足,什么信息都往课题里面装,结果是面面俱到而一无所获。
实践证明,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化校本研修的必然选择,但专家的指导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杨永明等.普通心理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2]易安定.主题式校本研修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15(22).
[3][4]易安定.主题式校本研修再探(J).教学与管理,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