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晚班,跟朋友侃完大山后在机房里挺细致地翻看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到午夜12点终于看完。心头沉重。不知从何评起,仿佛自己也被携带着步入了浓雾弥漫的漫长旅程,毫无希望,被命运之网所羁捕笼罩。
没什么睡意,索性去网上翻关于《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的资料。翻到有一篇笔名为求风的写手写的评论。评的很细致,看来是个高手。拷贝过来吧。这部戏剧我不评写观感了。在此向求风先生致敬!
http://www.zigui.org/article.php?id=73953
转贴完这篇评论,想想还是说两句吧,劳动光荣,寄生可耻嘛。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里每一个人都有天赋,但每一个人都难以逃脱辛酸无望的悲惨下场,曾经努力也无用,仿佛命运使然。父亲有演艺天赋,但最终成了一个
时刻被破产的恐惧感攫住的守财奴。母亲钢琴弹得很好,有贤妻良母的德性,然而最终以吸毒自我麻痹。两个儿子其实都有文才诗情,但最终一个成了醉生梦死的浪
荡子,一个成了奄奄待毙的痨病鬼。求风先生把同情心给予母亲玛丽,在我则觉得,在《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一剧中,最打动我的角色是两个儿子。长子杰米就像
颓废诗人魏尔伦,偶尔又象兰波;小儿子埃德蒙则象波德莱尔,偶尔也象兰波,但是他们都少了兰波的生活激情。
剧情写的是二十世纪初,真的,在这个年代,颓废诗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斯文朋、王尔德、道生、吉卜林......。剧中两个儿子
不断引述和朗诵这些颓废诗人的诗句,这说明颓废和唯美主义的思想其实是这出悲剧的背景。我想,奥尼尔是有意这么写的吧,颓废思想才是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的
命运之网的最粗的一维。一个人的悲剧,除了他的个人性格的在前引使,还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在后推托,包括给他以启蒙和教养的社会思潮,包括他耳濡目染的社会
风俗和习气。当颓废唯美思想蔚为风尚,那蒂隆一家的悲剧也就是一个时代悲剧了。颓废是一个世纪病。
第二幕第一场里,玛丽道出了他们一家悲剧根源:“......
我们大家都一样,生活使得我们变成这样,我们只能听天由命,毫无办法。有时候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自己还莫名其妙。可是一旦发生什么,你就得一步步
走下去,一误再误,直到最后误了终身,自己心里想的事情倒一件也实现不了。你久这样永远违背自己的心愿”。---是生活带来了悲剧,但遗憾的是,剧中有天赋和希望的年轻一代,他们不愿意挣脱,而更愿意随波逐流放任而下,因为丑陋的生活个中自有美感,他们愿意捻持“恶之花”!波德莱尔的《尾声》成了他们的心灵慰籍:
“我爱你,臭名昭著的城市。
卖笑的、逃缉的,自有他们的爽心悦事,
芸芸众生却永远无法理解”。
杰米和埃德蒙的形象让我想起了兰波在《地狱一季》中著名的一段:“有
的时候,他用讲隐语这种软绵绵的语调,讲那叫人悔恨,叫人痛苦的死亡,确有不幸者那样的人,确有艰苦的劳作,还有那撕心裂肺的诀别。我们在下流的小酒馆里
喝的醉醺醺,他看我们周围的人,如同不幸的畜生,不禁为之痛哭流涕。他还在阴暗的陋巷,扶起地上的醉汉。他怀着坏母亲的情怀怜恤这些孤苦的幼儿。他怀着少
女前去领受教理问答那种殷勤美好的情意走了。--他假装对人世一切都已了悟,商业、艺术、医学......”。
----令人心碎的是这些不幸者借以相互温暖的无望的爱!是那种“坏母亲的情怀”,是在阴暗的陋巷,醉汉扶起地上的醉汉的同病相怜。是《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相互伤害又相互寻求慰籍的人间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