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剧】萧伯纳《武器和人》

(2008-05-08 06:26: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戏剧】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倒,笑倒大牙,笑倒最大的门牙!
    看来萧伯纳的剧本更适合于阅读。一呢,那些关于布景和人物的描述文字非常生动诙谐,读起来让人解颐 莞尔,但若落实成舞台造型,其喜剧效果只怕得大打折扣。毕竟,若无相关方面的丰富知识,布景和人物造型上的不协调是不太容易看出来的,这对那些为了消遣一 把而进剧院的观众来说,未免要求过高。二呢,戏剧对白里那些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语意双关的讽刺语,往往需要读者略加思索才能回味出个中的妙趣;而剧场演 出时演员的话白要求出口流畅,不容停顿,恐怕观众难有回神咀嚼的时间。三呢,萧伯纳戏剧的内容涵量是非常大的,有些讥评时世针砭风尚的段落会夹插在角色的 对白里,若不就着剧本,这些东东很容易被忽略放过。剧本可以反复研磨品咂,但剧场演出是一次性观赏至完的,那些与主要情节牵涉不大的末枝旁节可能会被轻忽 无视。少了这三方面的东东,萧伯纳喜剧多少就要打点折扣,可就不那么逗了。

    《武器和人》是一出情境喜剧。开场便是彼特科夫家的布景。这一段景物描写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室内的陈设在西欧不常见到,一半是保加利亚的高档家具,另一半是威尼斯风格的便宜货。……室内的其它装饰性针织物都是东方情调的;然而墙纸却西方味十足, 是丑陋的廉价墙纸。……阳台上站着一位年轻女士,她凝视着积雪覆盖的巴尔干山脉,深切地感受着夜色的浪漫美,也体会着自身的美丽是这美丽夜色的一部 分。……她的母亲凯瑟林……这是一位年过四十、傲慢而精力充沛的女人,生着一头浓密的黑发和一双黑眼睛,完全象一个山村农夫的妻子,却决心要做一名威尼斯 贵妇,为此目的,她在所有场合都穿着一身时髦的茶会用的宽身女袍。”

    ――这开幕的家庭布景非常地说明主人的身 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彼特科夫一家因附庸风雅、瞎赶时髦,同时又因为底气不足而所导致的不伦不类。另外,它也暗示当时东欧的边缘地位,仿佛一块刚开发的化 外之境。萧伯纳性好讥讽,但我想他倒不至于无聊到对一个乡村妇人大肆施展他的唇枪舌剑。结合剧中情节来看,交战的双方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都粗陋的可以,军 队没有完整建制,指挥保加利亚军队的是俄国人,指挥塞尔维亚的是奥地利人。可见东欧封闭、荒莽到让人吃惊。而西欧列强为了扩张势力而纷纷染指介入东欧民族 纠葛。而其实威尼斯早就已经是衰落的城市,在欧洲社会上的重要性已经不值一提。因此上面一段布景描写不单是为了揶揄彼特科夫一家,倒是着着实实地在书写当 时欧洲社会状况的风俗画。一是暗示西欧对东欧的经济侵入――“威尼斯风格-便宜货”,“西方墙纸-丑陋的,廉价的”,二是暗示西欧对东欧的文化欺诈――威 尼斯风格,西方味道,等等等等;三是军事介入,奥地利和俄国对东欧民族纷争的介入。这真是一副活生生的欧洲横断面历史图景!

    《武 器和人》的剧情很发噱,但在这里倒毋庸我敖述。萧伯纳嘲讽了女主角雷娜,嘲讽了凯瑟林,嘲讽尼古拉,嘲讽塞吉厄斯,嘲讽男一号奶油巧克力兵步隆奇利。他简 直在拿所有人打趣,直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但萧伯纳真正要借《武器和人》嘲讽的东西在这里,在第二幕赛吉厄斯登场的那一段人物描写上:

    “…… 西方文明进入巴尔干半岛之后,这位聪明而富有想像力的野蛮人已经开始紧张地运用起他那敏锐的批判才能了。结果和十九世纪初期的思潮带给英国的完全一样,也 即:拜伦主义。他思考他人乃至自己所渴望达到的理想为何总是实现不了,并因此而对人类产生愤世嫉俗的不满;他幼稚地认为他的思想完全正确,还因为世人对他 的思想漠然无视而瞧不起他们;他敏锐地感觉到,周围的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微不足道的失意的打击,这使得他嘲笑,也使他畏惧,使他摆出一幅半悲哀,半嘲 讽的样子。他那神秘的沉思劲头又在暗示他有可能有过奇特而可怕的经历,这些经历只给他留下无穷无尽的悔恨。恰罗德哈罗尔德正是用这种姿态迷住了上两代英国 人”!――这段描写绝对不是关于一个东欧野蛮人的,而是关于一个拜伦式的愤青的。这是一段关于已然式微的浪漫主义的生动描绘。萧伯纳是拿《武器和人》当棍子来搔他那位著名同乡(拜伦勋爵)的胳肢窝。呜呼,可爱的萧伯纳。

     《武器和人》嘲笑的是玄虚而又不堪大用的浪漫主义,这种浪漫主义在失去了它的始祖拜伦勋爵大无畏的力量之后,已经败落成了小资产阶级的装腔作势。已经堕落 成了附庸风雅者撑持面子的幌子。这就不但可笑,而且实在是令人作呕了。但《武器和人》里有一个可爱的奶油巧克力兵布隆奇利,布隆奇利代表那种对现实有清醒 的认识,并有能力处理实际事务,务实不妄想,果断而不做作,高效而精力充沛的人。这是新时代的弄潮儿,这也是资本年代上升期的工作作风,《武器和人》褒扬 的就是这种现实的态度。

    关于萧伯纳的《武器和人》,先这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