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戏剧】 |
萧伯纳在世时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一点我真是深表同意。因为我一向认为智慧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幽默。非仁者、智者无幽默;无雅量,不宽容者无幽默;非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无幽默。
幽默这种心理机能需要很高的才智,才智超群者方能辨识世间事物何者可笑何者不可笑。因为这个世界离谱,“皇帝的新装”总被奉为冠冕堂皇,而“和氏之璧”总 被视若敝屣。人们总是视听混淆是非难明,身处可悲可鄙之境而不自知,履行可笑可气之事而不自觉。可叹的是,这世界多的就是些自以为是一本正经的人。而幽默 就是智者的揶揄,就是一语点穿颟顸痴态的机锋。
光有才智而无宽宏的心态,也幽默不起来。刻薄的才智,那叫讽刺。幽默还不是讽刺,幽默不仅要包含讽刺所必不可少的机智,而且还要具有乐观豁达的胸怀。温 和、厚道、在嘻笑讥诮之中含着慈悲之心,这是幽默高于讽刺的地方。都是受造物,讽刺者和被讽刺者能有什么实质上的高下之判呢?人是一种远远有待于完善和成 熟的半成品,人总是有所不能。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确实,人因为他的不可能而显得可笑。如果是出于才智上的自我优越感而讥刺他人,这是五 十步笑一百步。而幽默里面有同情,有同为天地之驺狗的悲悯情怀。意识到人类的知识界限,这才是幽默,幽默就是象上帝那样发笑。才智若不配以豁达宽宏的胸 怀,断然成不了智慧。
智慧从何而来?纯智识范围里的知识的积累,那还不叫智慧,那只是博学而已。知而后行才是智慧。智慧是在生活中运用才智,“世事洞明兼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章”。没有丰富阅历的锻造,人不可能有那种圆通融会的智慧,也不可能有那种宽容一切的胸襟。幽默的态度,就是“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 容天下一切可容之人”。
我一直喜欢英伦三岛的作家。原因就是英伦三岛的这些作家是天下最幽默的作家。从乔叟、斯威夫特、斯特恩,到拜伦、狄更斯、王尔德、萧伯纳,无不具有卓越超 群的语言天才和不同凡响的机智幽默。似乎在那片阴寒多雾的天地里,因为室外生活受到限制,人才这样相互编排着逗趣取乐?英国作家的俏皮话犀利无比,都有那 种一张嘴就把对手抹上一身黑的本事。这种本领在萧伯纳身上尤其叹为观止。我手头翻的《萧伯纳戏剧选》里的扉页上有一张萧伯纳的相片。胡须荏苒的脸上嵌着一 双精光闪烁的眸子,里面满是揶揄和狡黠。仿佛他刚用“幽默”这柄轻剑将对手刺了个透明窟窿,正闪身一旁冷眼旁观呢。萧伯纳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但他就是有那 样的本事,他的刻薄挖苦,受者从不以为忤,他的唇枪舌剑投刺在对手身上,对手居然能欣然接受以为乐事。据说他的政治讽刺剧《英国老的另一个岛》看的英国国 王查理十世几乎笑得跌倒在地。正如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他得授奖辞里说得:“他拳头雨点般地砸在我们身上,可我们却没有出一点血”!----这样匪夷所思的 才能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手头这本戏剧选里的第一部戏剧。这是部地道的社会问题剧。在第二幕里华伦夫人在女儿面前为自己辩解的那一段“奋斗史”直让人拍案叫 绝。对这个社会的隐秩序和潜规则的揭露可谓痛快淋漓。当我读完这一段华伦夫人的创业史,连我都不禁对这位妓院鸨母心生敬意。确实,在这样一个穷人毫无机会 的资本社会里,一个下层女子利用自己的姿色(对她来说这就是仅可开发的资源了,其他似乎都是不平等的,只有在获得好容貌的可能性上,因为上帝将美貌随机分 配,富人并不比穷人有更大的获得概率。幸运者倒能凭此一搏。)来出人头地,这实在是无可非议,而她也只能这么做。“廉耻”这样一个词,有产阶级尽可以挂在 嘴上,但对于衣不蔽体是不果腹的穷苦人而言,则未免代价高昂,太假道学。
“仓廪足,知荣辱;衣食丰,识礼仪”。个体犯罪首先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无法满足它的个体成员生存的基本需求,无法满足个体成员的发展需求, 那社会就应该去担当违法个体的罪责。如果一个社会的犯罪率持高不下,或者社会罪行被普遍容忍,那这个社会的构成就是不合理的。华伦夫人算不上一个反面人 物,她无非是这个社会的成功典型,她代表的是这个社会的强势力量。如果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么对于华伦夫人这样的“俊杰”,我们 有什么理由可以加以鄙薄的呢?对于华伦夫人如鱼得水的这个时世,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加以针砭的呢?唯可遗憾和尴尬的是:这是一个男盗女娼为主流上层的社 会。
华伦夫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心安理得,至少她这样做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我感到我们都很难对其置以道义上的抨击和驳斥,在听过华伦夫人那样的一篇慷慨而 雄辩的自我辩护之后,这样做未免虚伪。我们唯一可做的只能是象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分道扬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让华伦夫人去 做她无本万利的皮肉生意去吧。不然还能怎样?萧伯纳对我们抛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附赠答案。
萧伯纳挥舞着幽默这把软刀子四处扎人,既在反派角色的身上凌迟,也在正面人物的身上割戮。刚开幕时萧伯纳对薇薇的新派职业装饰便有一番让人忍俊不禁的描 述:“她是英国中产社会中,聪明能干、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子的代表。……服装老老实实,可是式样并不难看。腰带上有一根链条,链条上挂这一串零碎的东 西,其中有一支自来水笔和一把裁纸刀”。―― 在腰上栓着自来水笔和裁纸刀,这份职业装扮是很异类的,透着一股子挑衅主流社会的孤傲和轻蔑时代的激进偏见。怎么说呢,就是摆明了要跟身边的这个时代“来 硬的”。薇薇在剧中的坚毅性格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说她所做的并不多,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她身上看到一些希望?
关于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先就这样。:)
幽默这种心理机能需要很高的才智,才智超群者方能辨识世间事物何者可笑何者不可笑。因为这个世界离谱,“皇帝的新装”总被奉为冠冕堂皇,而“和氏之璧”总 被视若敝屣。人们总是视听混淆是非难明,身处可悲可鄙之境而不自知,履行可笑可气之事而不自觉。可叹的是,这世界多的就是些自以为是一本正经的人。而幽默 就是智者的揶揄,就是一语点穿颟顸痴态的机锋。
光有才智而无宽宏的心态,也幽默不起来。刻薄的才智,那叫讽刺。幽默还不是讽刺,幽默不仅要包含讽刺所必不可少的机智,而且还要具有乐观豁达的胸怀。温 和、厚道、在嘻笑讥诮之中含着慈悲之心,这是幽默高于讽刺的地方。都是受造物,讽刺者和被讽刺者能有什么实质上的高下之判呢?人是一种远远有待于完善和成 熟的半成品,人总是有所不能。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确实,人因为他的不可能而显得可笑。如果是出于才智上的自我优越感而讥刺他人,这是五 十步笑一百步。而幽默里面有同情,有同为天地之驺狗的悲悯情怀。意识到人类的知识界限,这才是幽默,幽默就是象上帝那样发笑。才智若不配以豁达宽宏的胸 怀,断然成不了智慧。
智慧从何而来?纯智识范围里的知识的积累,那还不叫智慧,那只是博学而已。知而后行才是智慧。智慧是在生活中运用才智,“世事洞明兼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章”。没有丰富阅历的锻造,人不可能有那种圆通融会的智慧,也不可能有那种宽容一切的胸襟。幽默的态度,就是“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事;大肚能容, 容天下一切可容之人”。
我一直喜欢英伦三岛的作家。原因就是英伦三岛的这些作家是天下最幽默的作家。从乔叟、斯威夫特、斯特恩,到拜伦、狄更斯、王尔德、萧伯纳,无不具有卓越超 群的语言天才和不同凡响的机智幽默。似乎在那片阴寒多雾的天地里,因为室外生活受到限制,人才这样相互编排着逗趣取乐?英国作家的俏皮话犀利无比,都有那 种一张嘴就把对手抹上一身黑的本事。这种本领在萧伯纳身上尤其叹为观止。我手头翻的《萧伯纳戏剧选》里的扉页上有一张萧伯纳的相片。胡须荏苒的脸上嵌着一 双精光闪烁的眸子,里面满是揶揄和狡黠。仿佛他刚用“幽默”这柄轻剑将对手刺了个透明窟窿,正闪身一旁冷眼旁观呢。萧伯纳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但他就是有那 样的本事,他的刻薄挖苦,受者从不以为忤,他的唇枪舌剑投刺在对手身上,对手居然能欣然接受以为乐事。据说他的政治讽刺剧《英国老的另一个岛》看的英国国 王查理十世几乎笑得跌倒在地。正如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对他得授奖辞里说得:“他拳头雨点般地砸在我们身上,可我们却没有出一点血”!----这样匪夷所思的 才能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
《华伦夫人的职业》是手头这本戏剧选里的第一部戏剧。这是部地道的社会问题剧。在第二幕里华伦夫人在女儿面前为自己辩解的那一段“奋斗史”直让人拍案叫 绝。对这个社会的隐秩序和潜规则的揭露可谓痛快淋漓。当我读完这一段华伦夫人的创业史,连我都不禁对这位妓院鸨母心生敬意。确实,在这样一个穷人毫无机会 的资本社会里,一个下层女子利用自己的姿色(对她来说这就是仅可开发的资源了,其他似乎都是不平等的,只有在获得好容貌的可能性上,因为上帝将美貌随机分 配,富人并不比穷人有更大的获得概率。幸运者倒能凭此一搏。)来出人头地,这实在是无可非议,而她也只能这么做。“廉耻”这样一个词,有产阶级尽可以挂在 嘴上,但对于衣不蔽体是不果腹的穷苦人而言,则未免代价高昂,太假道学。
“仓廪足,知荣辱;衣食丰,识礼仪”。个体犯罪首先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无法满足它的个体成员生存的基本需求,无法满足个体成员的发展需求, 那社会就应该去担当违法个体的罪责。如果一个社会的犯罪率持高不下,或者社会罪行被普遍容忍,那这个社会的构成就是不合理的。华伦夫人算不上一个反面人 物,她无非是这个社会的成功典型,她代表的是这个社会的强势力量。如果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说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么对于华伦夫人这样的“俊杰”,我们 有什么理由可以加以鄙薄的呢?对于华伦夫人如鱼得水的这个时世,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可以加以针砭的呢?唯可遗憾和尴尬的是:这是一个男盗女娼为主流上层的社 会。
华伦夫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心安理得,至少她这样做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我感到我们都很难对其置以道义上的抨击和驳斥,在听过华伦夫人那样的一篇慷慨而 雄辩的自我辩护之后,这样做未免虚伪。我们唯一可做的只能是象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分道扬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让华伦夫人去 做她无本万利的皮肉生意去吧。不然还能怎样?萧伯纳对我们抛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附赠答案。
萧伯纳挥舞着幽默这把软刀子四处扎人,既在反派角色的身上凌迟,也在正面人物的身上割戮。刚开幕时萧伯纳对薇薇的新派职业装饰便有一番让人忍俊不禁的描 述:“她是英国中产社会中,聪明能干、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女子的代表。……服装老老实实,可是式样并不难看。腰带上有一根链条,链条上挂这一串零碎的东 西,其中有一支自来水笔和一把裁纸刀”。―― 在腰上栓着自来水笔和裁纸刀,这份职业装扮是很异类的,透着一股子挑衅主流社会的孤傲和轻蔑时代的激进偏见。怎么说呢,就是摆明了要跟身边的这个时代“来 硬的”。薇薇在剧中的坚毅性格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说她所做的并不多,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在她身上看到一些希望?
关于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先就这样。:)
后一篇:【戏剧】萧伯纳《武器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