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无可厚非,土地现价基本合理
陈宝存/
文
土地低价征用时代逐渐结束了,土地价格逐渐回归价值是合理的趋势。原来土地国家主导征用时代的结束是必然的。
工商联提案中有关开发成本流向之说是基本合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中,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最高达到58.2%;而在开发项目的总费用支出中,大约一半(49.42%)流向政府;开发项目的总销售收入中,政府份额占37.36%;同时,房地产税费偏高并且呈逐渐增加趋势。
这是广泛流传的版本。矛头指向地方财政是很多认识的解读,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成了过街老鼠。但是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土地财政是基本合理的,也是必要坚持的土地财政无可厚非。
认为土地价格全部流向政府财政是极端错误的认识,所以才有行业外的所谓大家要求地方政府在保障住房建设中无偿划拨土地,把土地的真实拥有者农民抛之脑后。而很多人支持的钉子户现象,实际又走向了反动。很混乱的思维。
我们也误解了土地国有概念,认为土地价格的绝对权力在于地方政府,这是对土地的发展趋势不了解所致。
改革开发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土地的需求极为惊人,不仅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宅商业需求,相对重点建设项目,特别是以开发区建设为主导的工业用地需求,以及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的大规模建设,飞速的侵蚀着国有耕地。所以目前国家对于18亿亩红线的掌握越加严格。
而大规模的房地产圈地潮的十三年,基本针对的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农用地收储转让,确实赶上了低价征用的好时代,但是对于农民利益却是很大的伤害。土地征用过程中的问题屡屡发生。
十七大农地流转的方向已经很明确,而随着土地红线的限制,耕地转用已经很有限。城市拆迁特别是城中村拆迁、旧城改造和工厂退出城市已经成了开发用地的主流。这部分土地征用价格是地方政府不能主导的。
实际土地财政随着这样的形势形成,已经大为挤压,很多二三线城市的政府对于此类项目的把握基本是以城市建设为目的,城市形象建设或者“民生人士”批评的政绩观、GDP是地方首脑的最大诉求。依靠土地财政的单纯积累已经不是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
而保障住房中央政府资金是杯水车薪的,更大量的资金投入来源于地方土地财政,保障住房的土地征用也面临着很多难题,更不能要求土地拥有者对于保障住房建设提出支持,而是应该坚持土地价格的市场导向。保障房建设所需土地也只能是市场化征用,成本不可能降低。
很多事实证明未来的土地市场留给财政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土地收入流向民间的比重提高实在是民生的幸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