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生工程仅仅是保障住房吗?

(2008-11-22 11:15:06)
标签:

房产

民生工程

民生问题

住房

中国

分类: 谈房论市

 民生工程仅仅是保障住房吗?

 

陈宝存/ 文

    据报道:国务院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已刺激起地方政府新一轮投资热情。在一周之内,各地政府纷纷宣布大规模投资蓝图:上海5000亿,吉林4000亿,海南2070亿,安徽3890亿,浙江3500亿,河北5889亿,河南1.2万亿,辽宁1.3万亿,重庆1.3万亿,广东2.3万亿;江苏的计划是到2009年底前完成3000亿,2010年再投6500亿……

  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10万亿元,远远超出国务院所设想的拉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规模达到4万亿的目标。

 

    有的探讨保障住房在投资中的比重问题,认为保障住房占比较小,投资更多的要考虑百姓住房这一民生问题。意思是只有保障住房的投入才是解决民生问题。

    姑且不论中国居民83%的自有住房率是否科学、准确,但是与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前相比,居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幅度有目共睹,需要扶助的人群越来越少,更大量的是要满足改善性需求。

    我们的认识越越狭隘,来源是舆论的导向。全面否定市场改革之风沉渣泛起,其原因是歪曲事实,否认十年市场化的成就。试问有哪个国家依靠保障政策在十年内解决了所有百姓的基本居住问题?

    什么是民生?我们眼里的民生难道只是福利吗?难道只是福利分房一件事才能代表民生?

 

    改革30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每逢遇到一点困难,把困难的产生全部归于市场化,把市场完全看做西方的东西而加以否定之风一直没有停歇。中国计划经济搞了三十年,成功的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推向工业国的功绩不能抹杀,计划经济体系在50—70年代选择无可非议。但是由于民生问题一直不是我们的重点,百姓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居住水平更是仅仅以基本居住为目的,城市建设有大量的欠债。

    改革以来的前20年。中国的居住问题也没有达到解决,福利之下的住房问题一直是百姓的梦想,我们不乏那个时代的记忆。也就是在90年代,我们大学毕业工作后也没有过成套住宅的梦想,一个筒子楼里的一间房是我们一直努力争取的。

    很多老工人一辈子直到退休才有仅仅60平米的两居室离我们很近、很近。前文转载的小说《独特的诗句:这一次,房子问题,终于解决了!》更是那个时代心酸的记忆。

    朱总理在这样的大背景和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依靠启动市场化房地产市场,成功的以房地产拉动建设、拉动内需,拉动城市化的进程,十年的城市建设的速度是预先没有想到的,中国的所有城市的城建配套基本上是十年的市场化拉动的。以北京为例,90年三环建设刚刚起步,现在发展到了五环,城市规模急速扩大。房地产拉动城市配套、拉动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建筑行业、钢铁行业、矿业、电力、建材水泥等等行业,所以把房地产行业本身仅仅局限在一个行业是错误的认识。国务院对房地产行业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产业定位非常之准确,情绪化的对房价的不认同而否定行业的地位本身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是民生?在某些狭隘的人士眼里,只有保障住房才是民生。对市场化的惧怕和自身能力的不自信,认为只有解决福利房才是政府要做的。全局观和宏观经济的发展不在他们的眼里,片面否定市场化的功绩,仅仅一个房价暴涨的原因,至于房价地价从计划向市场的过度这样巨大的影响根本视而不见。更不考虑低价征地和低价成本对农民和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巨大伤害。

    市场化带动的是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和百姓的逐渐富裕。我们的财政收入和居民存款的增速惊人,这才是真正的民生,民生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是小部分人的。

   

    最大的民生是经济的活跃,是各行各业的兴旺发达,是国家财力和百姓收入的提高,而不是其他。

    基建投资拉动、房地产拉动的是经济的活跃,是财政和百姓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所以是恰当的救市政策。这是不容否认的。

    住房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案只有市场,只有市场化才是相对公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