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上扬的局面在各地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有个现象,越是高端项目,销售形势越好。从媒体报道来看,三里屯SOHO的热销,以及仁恒河滨城这类的项目定位是高端消费人群,
虽然楼市观望气氛依然弥漫,成交量持续低迷,但浦东联洋板块的高档楼盘——仁恒河滨城,在8月2日推出三期230—270平方米大户型新房源后,却受到购房者追捧。
据开发商透露,截至昨日,三期第二批150套房源已售出58套,成交均价为41000元/平方米。而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仁恒河滨新推房源已有14套成交,43套房源被预订。“越大越好卖,越贵越好卖”,似乎成了高端住宅奇特的销售定律。
地王的出路也在于此。对于高端人群,目前的房价仍然是可以承受的。
这只能说明,目前的问题是贫富分化,而不是绝对房价问题。国内的贫富分化加剧完全是理念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那就是作为企业家的高收入群体,在用人上低价雇佣的成分很大,税收高涨也影响了分配机制。
真正享受改革成果的就是企业家和国家财政、银行等等,而普通工薪阶层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甚至近年来没有实质增长。
平均工资18%的增长数字,应该是不包含最底层的工薪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很多二三线城市的私企员工连基本生活也保证不了,更别说什么三险一金了。那样的收入,买房只能是梦想甚至经济适用房也不可能有购买的实力。就业形势的严峻,我们知道找到工作很难。比如我最了解的石家庄地区,大学生找工作文员800—1200,更高的收入几乎不太可能。
即使经济强市的唐山,文员600元也不鲜见。这样的80后的青年你让他们有何信心能买得起房?房价降到多少才可以让他们轻松买房?
但是,我了解的高端项目的销售,第一个特点是户型很大,动辄200、300、400平米一户,第二,这样的业主还未必贷款,消费的实力惊人。
实际最初的考虑也是市场化与社会保障并存,但是问题来源于10年来保障住房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实质进展。从去年开始商品房价的上扬,工薪阶层已远远的被高房价拉在了后面,这样一来矛盾极为突出,地方政府和开发企业开始广受诟病。
有远见的开发企业开始考虑定位问题,比如万通,SOHO中国,盯紧高端项目,大做商业地产,面对小众人群,这是商业开发的唯一出路。
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依靠市场解决是不太可能的。我们也没敢奢望工薪阶层收入的涨幅巨大。君不见珠三角的危机?依靠劳动力成本低而兴旺多年的局面,被《新劳动合同法》吓走了很多。外企用脚投票,而不是抗议。
情绪化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市场的问题只有市场可以解决。
任重而道远,提高居民收入好说,但是不太好在短期内实现。那么保障住房的实现也是很艰难的。
而这样的态势无疑是近期改变不了的。那么依靠降价而达到工薪阶层可以购买,一定是徒劳的。二三线城市即使降30%,工薪阶层也无法接受房价,一线城市是否要降50%?
这样的观望对于销售来讲,你越降他越观望是一定的。买涨不买落的心理状态在国人还是改变不了的。
实际需要解决的是收入分化,而不是降低商品房价。
市场永远不相信情绪!市场永远相信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