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情绪决定楼市政策是错误的
陈宝存/文
市场不相信情绪,众多的网上调查数字已经失去意义,可以停止了。
“拐点论”引起的楼市分析家—代表“民粹”情绪的分析家的失落是必然的,因为只见到这部分人士的叫喊,不顾真实的情况,不顾所有成本上涨的现实。
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盛行网上调查,不论什么事,都会被网络媒体拿来调查一番,而且成为影响高层决策和专家学者的依据。而事实上,网上调查参与者的水准参差不齐,很专业性的东西的网上调查数字一般是不可以采用的。
我们并非一个理性的民族,情绪化不是只在底层民众,甚至决定政策的高层的情绪化也很明显。当然他们也是普通的个体的人,不见得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他们也会感受民众的情绪化的东西。这样的决策层加之对市场的认识不会因为他身在高层就真的弄懂了,情绪化的政策才以之得以推行。
而这种情绪化的政策的效用就大打折扣了。
入世承诺的不予兑现,应该是情绪化的民粹情绪的表现,至于我们当初急于入世的真实用意,就忘得一干二净。毫无疑问,我们食言了,而得利的只有垄断的国企,而不是老百姓。
这就是宏观调控的真实环境,也是宏观调控一直走向反向的原因。
楼市的基本现状没有根本的改变,比如供应问题,我们关注民生的保障类住房指挥在北京落实,而其他城市,包括深沪穗,一般都会大打折扣,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土地供应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指望地方偏向保障类住房,无疑是痴人说梦。
作为地方决策者,政绩最主要的体现是城市的面貌变化,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追求政绩现在几乎是每个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需求,这是最重要的。
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卖地,也不要怪地方政府,十几年来城市的面貌变迁是惊人的,来源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又不给地方财政增加收入,又要政绩,你杀了他们吧!
土地供应将是一只吃紧的,而需求将是逐步释放的,这就是楼市的现状。除非我们像唐山曹妃店那样填海造田,那只有沿海城市可以做到,那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专家学者最好看懂全局,高层更是应该看懂全局,而不是仅在京沪深穗坐井观天,他们代表不了全国楼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