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體美国物质欲望物品it |
今天分享一个简单东西──最近看到一篇有趣的研究,登在《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学术期刊上,它是在说,现在愈来愈多四处飘流的人们,习惯于旅行、居无定所,连注重家庭的亚洲人也习惯长期远离家人分隔多地,这种现象他们称为「游牧主义」(nomadism),大家已经讨论很久的了,不过,有趣的是,这次研究竟然发现这些常旅行、出门在外的游子,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
研究表示,游牧不定、没有居住的定所、常常出国每个月都住在不同国家城市的人,对「物质」的「欲望」会快速减少!他们不再容易对物质产生心理的情感,他们渐渐没有了「物质欲望」(materialism)。
真的吗?
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之事,但却可以理解──你可以观察到,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很少搬家、住在同一个地方?往往长期就对某些「物品」产生依恋感,以致于没办法随意的离开一个物品,比方说离开这栋「房子」,即使它如此破旧或不合一般人的居住水平,它还是一个温暖的「房子」,抵死都要抵抗、不准碰我的「房子」!专家说,大部份的人皆为如此,什么是你的世界?你想象的一定是一个家、一间房间、然后心里开始想着家具和包包和手表……等等;大部份的人皆视「拥有」(possession)为个人的识别(central to consumer identity),也就是说,你拥有something,所以你存在!
不过,当人们必须全球走遍,再怎样厉害,也就只能拎两三箱走,被逼着远离大型对象之后,从此,竟然可以神奇的「降低」或甚至「去除」人类的「物质欲望」,不再喜好「拥有」。据我自己的经验,这过程其实是痛苦的,但过程之后却是「海阔天空」;我从小到海外、搬过几个城市,搬太多次家,搬到最后都麻木了,东西也丢东丢西不再在意,最后我除了一些最重要的随身物品之外也再也没有什么东西非跟着我不可;我从美国回来时是拎着两只皮箱,其中一只里面装满了我的日记,甚至连衣服都不齐全;我的第一套西装是为了面试紧急在隔壁的衣服店买的,我是什么都没有带回来的!
我认同这份研究,也认为,透过旅行、搬家、居住在其他国家,来去除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是很聪明的做法!
怎么说呢?
常看到有人喜爱某物,喜爱到拚命收集之,于是他的人生其实被这些「东西」给左右。他为了这些东西而活着,他为这些东西而被牢牢绑住。小时候喜欢读某老牌八卦杂志的最后一页,那一页总是照一张某某收集狂的照片,他/她一定会将所有收集物挂满、放满、摆满他的小房间,挂的四处都是,有人爱收集「打火机」,他就到哪里都要找一个打火机来,有人爱收集「Hello Kitty」,到哪里玩都要去买当地最怪的Hello Kitty,而有人爱收集「名片」,那去哪里都要拿一张名片才罢休……。
穷跑一辈子,你的人生没有标志。
一般是认为这代表「没有物质欲望」等于「不奢华」,我认为,没有物质欲望,更大的好处应该是帮你去除了「无意义的欲望」此一大患!因为,「物质」是人人可得、没有特色可言、甚至说难听一点就是皆为商人之把戏、你买这些东西来充自己欲望根本就是中了商人之圈套。等过了三十年,商人退场,你拿到的只是三十年前商人的纪念品,那,不是你。
不能代表你。
愈常出国的人,由于手边真的很空、什么物质都没有了,于是,他愈视自己的「体验」为重,而不是「拥有物」为重。
物品很「硬」、很有形、很实际,但它也是最「虚」的东西。反之,你这个人生,没有实品,某个角度看,却是最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一生中拥有什么都是云烟、都是商气;我们真正拥有过的,是自己,是亲情,是爱情,是时间,是这些抓不到、摸不着的无形的东西。或许连这些事情都不必真正「拥有」,只要曾经,就是拥有。
谢谢现在的全球化世界让一些人类可以与物品「拆离」,让我们真正的拥有了自己的人生。如果你认识一些朋友,一直无法与某些物品割离?那么,鼓励他们,多多去旅行吧
(图片来源:Regan Wal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