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分享:华人科技创业家,史无前例共同献计
(2012-02-03 18:54:42)
标签:
服务张忠谋台湾特质科技it |
最近常引用《别学北极熊》也一边鼓励自己创业精神,今日忙碌,将「序文」奉上,大家有空可以买这本书来看看──
笔者一直很欣赏科技创业家的精神。杂志上有关科技富翁的专访、企管书的科技富翁自传或创业制胜之道,都是我的最爱,常在书店一翻就停不下来。但我有时不免要好奇,科技富翁在他们像我一样还是一个「凡人」的时候,都在想甚么?到底那时候有没有任何线索,让他自己或他身边的人一眼察觉,「这小子以后会变成科技富翁」?他们的个性,是否在紧要关头辅助了专业实力,让他们成为科技富翁?
从零到一百亿,从「无」到「有」,在每位创业家身上,都可以看到一则迷人又动人的故事。这样的「以小搏大」的故事,在美国已是司空见惯,但也不再只是美国的专利,因为大家都可以看到,科技产业正在以令世界其他国家嫉妒的速度,大批大批的改造亚洲各国,特别是在台湾,已有二、三十年的耕耘与收获。现在台湾打个喷涕,全世界的科技股都会感冒。「全民科技」在台湾的下一代已可见端倪,尽管今天全球最知名的科技创业家,譬如老一辈的微软的比尔盖兹、升阳的马克里黎、中生代的雅虎的杨致远、亚马逊的贝索、新生代的Google,都是在美国发迹,但,我们不禁要问,十年后,这些名字,会不会全都换成东方的姓氏呢?
OEM到ODM、技术转型、微笑曲线上移…这些耳熟能详的愿景,到底是甚么意思?就是在说,海峡两岸接下来十年,创业活动只会愈来愈鼎盛;挂着「张」、「黄」、「李」、「赵」东方姓氏的科技富翁,会愈来愈多。「创意」,将会是维系着台湾岛在未来成功与否的绝对要素,假如台湾做得好,就能转变为真正的「硅岛」──不是在做一大堆代工的「硅」,而是真的抓到全世界创意发源地的「硅」谷的精髓,正式从硅谷手中接下「世界科技创业源头」之职。
的确,新一代的台湾人,在创意方面很有天份。根据美国商务部专利商标局的资料,2001年外国公司及个人的专利案件数量,台湾以6,544件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及德国。若把人口也纳入考虑,台湾每万人拥有2.95件美国专利,超越了日本及德国,排行世界第一。由此可证,台湾人可以把研发做得很好,也有实力接下最上游的创新研发的事业。事实上,创业的爆发力,每天已在台湾的各角落沸沸扬扬的上演着。随着愈来愈往设计方面发展,加上工业设计等美观的皆有斩获,前景看好。
但,有些事仍然无法一朝改变。以硅谷为首的美国创业大军,就算在景气谷底,依然继续领着微笑曲线的最上端,在各领域皆频频以惊人的速度推出新思维、新技术;即便连某些上游的研发部位皆已外移到亚洲,美国的创意家们,仍总是可以重新开启一个全新的「微笑」。有些事是无法一夕改变的。东西方文化、大环境的差异,使得台湾这个地方,距离美国式的「创业天堂」依然有一段差距,旧式教育也仍依然根深柢固影响着所有台湾年轻人。因此,这本书从「人格特质」开始讲起,期待藉由一些人性的观察,帮助台湾年轻人走出科技创业之路。
所有科技人或许都曾经想过,有没有一本「说明书」,像组装IKEA家具一样。只要跟着做,就能一步一步的改造自己,不到四十岁,就成为人人称羡的「科技富翁」?
它,可以是给对科技无限向往的少年人的「第一本」说明书,也可以是技术、时机皆已成熟的资深科技人士的「最后一本」说明书!而这本说明书,为什么只讲「人格特质」呢?中山大学企管系教授刘常勇在他撰文的《人才决定创业成败》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些创业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无法在课堂上传授,而是与创业者本身的『性格、价值观、能力』相关。」毕竟,要选哪间公司。这些都是随着时间而浮动的。他们不见得有最强的技术,也不见得有最神奇的眼光,也不见得有运气最好的东西,也不见得是用最强的人脉,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但有些人格特质,却是你可以马上改变,来让你在科技成功致富的机会大增的!所有拿着这本书的我们,马上就可以把自己和科技富翁来个「超级比一比」,哪个人格特质你有,哪个没有。
这本书完全是采实际、有用的角度来切入。一般书架上看到的主流商业财经杂志所形容的科技富翁,有时会欠缺准确,甚至有些误导,因为科技富翁受杂志采访,一言一行代表他们的公司,不能客观的对创业各面向侃侃而谈,既不能谈到太离谱的失败经验,也不能剖析个人事迹。一般读者看了,很难从中去猜到,当初当科技富翁都还是「凡人」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假如真的讨教了,得到的答案往往也是一些很有玄机与深意的话。譬如:「他们在对的时间,来到对的地方,做了对的事。」「张忠谋之所以成功,因为他叫做张忠谋。」很少人去研讨他们共同的原因,并向科技富翁们一一求证、比照这些原因是否准确。
我们想打造下一位「华人版比尔盖兹」,不应该从「哪个产业最红」、「哪家公司最好」开始讲,而应该从最基本的「创业DNA」开始改造起。有一句话说:「想法促成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培养性格,性格改变命运。」一开始的人格特质,一段一段的影响人生,到最后就会带来「富贵命」。我们要向科技富翁取经,就要取科技富翁的的「轴芯」,从基本的「人格特质」开始研究起。
或许有人会说,科技富翁的「人格特质」,很容易猜,没什么好研究。就如很多心理学家所相信的,成功的政治家、作家、媒体人员、及其他各行各业的领导人,都可归类于所谓「Type A」的人,工作上的表现强,喜欢从事冒险活动、热爱挑战…。但,科技创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领域,绝不能靠「Type A」一言概之。科技富翁的许多人格特质确为典型的「Type A」,但某些其他的人格特质,却是和「Type A」完全相反的「Type B」较为接近。科技富翁总能感性、理性兼具;有尖锐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能以圆融温和的态度来待人处事。科技富翁的IQ不见得最高,EQ也不见得,还有很多「其他Q」。刘常勇教授认为:「太理想的人创业很少成功,但太现实的人却很少愿意冒险创业,所以,创业成功者是那一群能够兼具『理想』与『现实』的人们。」
因此,和科技富翁的「人格特质」相关的题材,特别难写。因为,每个科技富翁都是不同的人。尽管如何在这么多林林总总的特质中,挑出符合每一位科技富翁的特质?也就是因为这样,本书研究华人自产创业家特质之尝试,应该颇有抛砖引玉之效,一方面制造出更多的创业家,另一方面也引发更多写得更好的研究华人创业家成功原因之作品。
特质,是改变一个人的重要观念,特别对于年轻人而言。也就是因为对年轻人有帮助,多位硅谷科技富翁愿意抽空和我一谈这本书。我在此要先感谢提供本书素材的三十余位与创业有关的硅谷华人精英。
选择这几位人士来写成这本华人创业人格特质分析书,也有背后精确的原因在。华人的想法、教育,毕竟还是和外国人不一样,所以坊间已出版过的翻译作品,并不适用于华人创业家上面。因此,我的「科技富翁标本」,一定要找黄皮肤、黑头发,而且一定是从台湾、香港或中国大陆土生土长、受过完整东方式教育的华人创业家。
那么,为什么这些华人科技富翁多旅居在国外呢?一方面,藉笔者这几个月的地利之便,另一方面,也是国外(特别是硅谷)的华人科技富翁,比台湾多上很多,也「资深」很多。毕竟,当硅谷开始萌出创业之芽时,台湾还是一片荒地;当竹科筹备,联电、台积电纷纷创立时,硅谷的创业天堂的金字招牌早已名扬全世界,一些华人在硅谷早已先「偷跑」,几十年来累积大量创业经验,并将这传统,薪传给当地的下一代华人。
我访谈的三十余人中,大部份都在毕业后到美国的硅谷地区,创造成就。他们都曾经在竞争最激烈之中脱颖而出,带领一手创立的公司,在美国那斯达克股市挂牌。三十年来,趋势一变再变,他们乘风破浪,复制着他们的成功,一次又一次,证明了孔子后代的「创意浓度」,绝不比爱迪生的后代差。尽管其中有些人已经几乎退隐、转换跑道,有些已回到亚洲另谋发展,他们不见得可以教我们如何在这个时代创业成功,但成功创业家的「人格特质」依然在他们身上,因为毕竟现在,中国市场起来了,有如当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重演。这些资深科技富翁在美国乘风破浪的经验,刚刚好可以拿来学习,直接用在亚洲这块新的处女市场上面,因此,这些资深创业华人就是最好的「科技富翁标本」!
(注:多年后看到当年这段对这本书的期望,依然蛮震撼。的确,硅谷华人创业家是很特别的一群人,也自我提醒,即使亚洲这边再蓬勃发展,也别忘记有空再回去硅谷向这些人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