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人建议:立刻进行「双向业师」,拜公司新进的小朋友为师父?

标签:
it |
这星期在广告人必读的AdAge有一篇有趣的专栏文章,这个地方常有一些营销案例或营销的最新研究,但这篇文章竟然在讲「职场」,而且它提出了一个我从来没听过的新概念──
先讲,我这个世代是「六年级中段班」,很多我的同学,现在做到主管或自己开公司,每次聊天,常常听到的是:「现在小朋友……。」
现在小朋友很难管!
现在小朋友在想什么我们都不懂!
现在小朋友定性差,现在小朋友迟到早退,现在小朋友不懂伦理,现在小朋友又怎样怎样……。注意,这个「小朋友」不是自己新生儿女,指的是公司里面的很年轻的员工。想一想,这个趋势让我们蛮惊讶,主要是因为,我们这群人不过也是30几岁而已,就已经称人家为「小朋友」而且觉得好像「另一个世代」,那职场里面的40几岁、50几岁,又怎么看这些人?
怎么看「我们」?
针对这个问题,AdAge的专栏作家认为,该是承认「跨时代职场」(cross-generational workplace)的时代来了!最有趣的不是这理念,而是她还引述研究报告,将这个理念和一个明确的改进方案连在一起,她说,无论你是哪一个世代,是老的,是年轻的,最后在职场最想得到的东西,就是「维持职场竞争力」(relevant in the job market of tomorrow),这样就可以在原公司升迁,或在下一间公司换到更好的薪水或职称!她根据研究报告指出,大部份的职员,无论是老的,是年轻的,都希望得到某种「训练」,让自己能「提升」在逽大职场的竞争力(若只是在这间公司的竞争力则诱因不是这么大),尤其是在广告或创意产业,甚至有高达63%的员工,认为「能训练她」的公司,也会让她满意工作。
于是,她提出了这个新概念,叫「双向业师」(two-way mentorship)--
她说,现在的职场既然是「跨时代」,那应该好好利用!其实,员工已经不必到外面去训练,以往,都是由资深的带资浅的,资浅的向资深的认师父,都是师父在带徒弟,没听过徒弟也能「反过来」教师父的!但他们说,现在正是最佳时机,因为这些「小朋友」懂网络的程度、极熟练的「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的思维,应该想办法让它传承给老一代的人,而老一代的人也可以继续将这个业界的经验,pass给下一代的人。
你说,谁是老一代的人,我不老啊!我们都还会玩网络啊!
但你知道谁是「鲶鱼哥」吗?你还知道几个「哥」和几个「姐」?
但你是在电视新闻上才得知「踹共」这些字,还是老早就在网络上看到的?
以前的职场只有两个世代,一个叫「资深派」,一个叫「年轻派」,职场从来没有承认过、也没有发觉过,在最资深和最年轻的中间,就像三明治一样早就多出了好几「层」,上层的看不起下层,30岁的觉得20岁在迷的那些什么哥啊姐的都是幼稚兼放屁,但,我们不必迷,只是要讲出一个道理,这些迷的是什么?它背后的意义是什么?30岁已经讲不出来了。
40岁更讲不出来。
每一个世代,真的都有可以当老师的地方。让一个30岁的人去拜20岁的人为师,失的是面子,赢的是里子,因为「小朋友」自我主义很强,年轻人一进公司,表面上唯唯诺诺,事实上自己早有一套想法,当他有机会变「老师」,也更了解到「学习」的重要,也就是说,老人先拜了师,年轻人也更看到老人也有学习之处。
我想起,有一次在某论坛被问到一个问题:「职场主管,如何为自己履历加分?」
我不是履历专家,但从网络工作者的角度来回答,此答案很明显了,每次我都分享一个实际案例:有一间公司很特别,是由大主管自己操作Facebook粉丝页,自己写文章,由其他的部属来「观赏」这位老主管的操作。后来我都以这个案例来回答所有相关的问题,但无论在哪个场合,得到的反应好像都是「还好」;我相信,许多50几岁的职场老将,会认为这不是「他的level (层次)」。
不是他该做的事!
有些人会将这些「小朋友」联想起家里正值青少年时期的儿女,更是有感:「他们真的要『被教』!」所以他们所玩的Facebook,所看的YouTube,也通通被「污名化」了,至少,职场老将会说:「这些,不是我的层次!」
「让那些『小朋友』来教我?有没有搞错!」
但,我们要问:「你难道不想学一些东西吗?」
「学东西」这个动作,可以有效的提升跨世代之间的「相敬如冰」,不再只是「学姐好!」却私下在笑他们,也让「小朋友」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那是真正的价值,是未来明日职场的价值,向资深的挖宝不见得挖得到什么新鲜物,现在,要向「小朋友」挖宝。
挖到宝,也挖到了心。
或许公司可以开始小心翼翼的规画建立「双向业师」制度了,只是小心,在上签呈时,不要惹火了谁,小朋友难搞,「大朋友」也有禁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