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ort Compatibility Principle:消费者的「研究病」被学者首次证实愈研究愈「胡涂」?

标签:
明體研究潜意识画作网络世代it |
今天谈谈网络世代的「研究病」,本月初有一则有趣的学术文章(另一篇请见此),它发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前者卖100元,后者只卖70元;或是同样一个价钱range,画素比人家多了一倍,看到这种「悬殊的比较」,消费者应该立刻买下较优的那个!不是吗?不是吗?
研究指出,这位消费者看到悬殊的商品,反而不会立刻决定,潜意识里,竟然还要自己研究一番,「活受罪」一阵子后才肯决定!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
这次学者找来实验者,给他们观赏十二幅画作,要他们分别为每一幅打个分数,然后科学家随便选其中两张画作要实验者「二选一」,并告诉他们,其中一幅画作,因为他们智慧的选择,会永久的被置放到博物馆里!所以,请他们谨慎选择!科学家测量了他们思考「二选一」的时间,有了惊人的发现──
学者发现,如果那两张画作刚好被那个人之前评分相当接近,由于他已经分出高下了,所以当科学家要他决定哪一幅,他想了想,就轻松选了高分的那幅!不过,如果两张画作刚好被那个人评的分数相当「悬殊」,比方说一幅10分,另一幅才2分,其中一个要进博物馆,当然是选10分的那幅啊!但,不,这个人看到这情形,思考的时间比预期还长。
学者认为,人们面对简单「二选一」,却表现得如此犹豫,原因都是因为──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研究」还做得不够,还要再多做一点才对,这简单的选项后面一定「不简单」,他们一定要再多做一点研究才能决定!
这叫做「研究病」!
学者给了这现象一个新名词叫「Effort Compatibility Principle」,中文翻作「努力程度兼容法则」--意思是说,你买3C商品,除了和自己的计算机要兼容,还要和「努力程度」也兼容;一个这么贵的东西,却竟然没有很努力去找数据、找到最好的选择,消费者潜意识就会「警告自己」:没道理!小心一点,不应该马上选这个,请再想一想,那个比较烂的真的这么烂吗,那个好的真的这么好吗?你在那边一直想,一直想,直到「时间到」,你做的研究够多了,你才终于选了一个。
可怕的是,不只是「时间」拖到,人类会在潜意识里刻意将比较烂的那个选项给「优美化」了,他们开始想:「其实这个烂的,也有它的好处……。」但这好处,明明以前就没有这么明显,甚至不是好处,聪明的消费者整个被「研究精神」给「误导」了都不知道──
究竟「研究病」有多「误导」?
学者又做了另一个实验,告诉面试者,有两个职缺已经录取他了,其中一个是比较赞的「钱多、事少、离家近」,另一个是比较烂的「钱少、事多、离家远」,很显然的,二选一,一定是选前者啦!但学者知道此人除了钱多、事少、离家近之外,第四个偏好是「与很多人一起工作」,于是他想办法告诉这个人,那个比较烂的职缺、比较烂的钱少离家远的工作,即将加入的部门是一个只有二个同事的小部门。
意思是说,那个烂的职缺,是「四个烂」,但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这个人明明喜欢和愈多人一起工作的,但,当「钱少、离家远」的工作只能和一个二人小部门当同事,学者发现,这个人竟会开始喜欢和小部门一起工作,最后虽然这个人还是选了「钱多、离家近」的好工作,但这个人的喜好却已经被「修改」成了「和小部门一起工作」。这部份我觉得实在太神奇,不确定此研究是否有做得透彻,但值得我们以后注意一下!
这个「努力程度兼容法则」发现,让我们再次震撼,上周另一篇文章才刚提到「渔翁效应」──当消费者想买签字笔,看到一枝蓝的一枝黑的,他想了半天,才终于选了蓝的,结果发现蓝的缺货,于是他竟然不会选黑的,而转而去选另一枝蓝的「原子笔」,可谓「渔翁得利」也!这次的「努力程度兼容法则」也是一样,它们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件事──
人生中,我们自以为非常聪明、精准、有智慧的「决定」,里面往往是有错误的,决定的过程也不像我们想象的这么「百分百掌握」。
偏偏现代人很注重「自我决定」,父母会让你挑选喜欢的科系,长辈会让你自己挑选适合的伴侣,老板也让你挑选喜欢的部门;买商品的时候,你可以几乎「客制化」所有东西,这里面涵盖的「决定」大概有几十条~几百条,里面其实充满了错误。如果你愈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有做过研究了,反而有可能曝露在更大的错误之下?
文明时代,每个人愈来愈爱研究,有时候,很喜欢这台A型数位相机了,明明就要买了,但我又忍不住上网去查一下,一看,乖乖,大家纷纷讲了,「买A型,不如买B型!」「A型再两个月就要出新的了。」整个大乱,重新开始研究,也因此养成了以后买什么东西都「必研究」的精神!我自己买东西就是这样,但要小心,是否我们的头脑会愈研究愈清晰,还是愈研究愈胡涂?不过,我虽然买东西会「研究」,但在「征才」的时候,倒是常常懒得研究,所以征才的时候,我常常选了「第一个」来面试并觉得不错的人,认为这是「缘份」,这样下来,也没有错到哪里去,买东西不能这样吗?
或许人要再多相信一点主观的「缘份」,不要太过于沉迷于自以为客观的研究吧。
(图片来源:Russell He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