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农夫如何靠「环游世界」,一年扩大5倍?

标签:
互联网创业互联网营销互联网趋势互联网it |


互联网趋势文章, 请加入Mr.6 的微博关注: http://t.sina.com.cn/mr6mr6
最近看到两个有趣的创意商品,一个叫「夜视帽」,是从一般的帽子改装而来,它叫做「PowerCap」,一顶卖40美元。这其实只是在普通的帽子边缘装「灯」,有三颗特亮白光LED,一颗照前方让你可以看前方,两颗照下方则让你可以看工作台,再加上两颗绿光LED,白光关掉、只留绿光,可以保持夜视。
另外一个创意是「办公船」,英国有家公司,专门租卖「办公船」,这艘办公室叫「H2Office」,长九米、宽3.7米,里面有一个小客厅和一间算宽敞的个人办公间,天气好的话,可以到「顶楼」办公,还可以出海放风。
将普通鸭舌帽改成「夜视帽」,将普通的游艇改为「办公船」,这些创意,真的很容易上新闻,我将上述两则商品贴在微博和facebook上,回响也不差。
但,这两个创意商品,还不如我上周看到的一篇文章所提到的──
加拿大中部原本有一座农场叫「Wigmore Farms」, 因为经营不善,老主人遂找来了年轻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侄子,来看看他要不要帮忙?这位侄子在温哥华自己开公司,已经在科技界待了长达二十年,对他来说,农场 虽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他有兴趣为他的长辈一试身手,但,当他一看到这间农场的「财务报表」,觉得这间农场「真难赚」!
他决定,改种其他作物。
「改种其他作物」,在许多农地都很常见,大家都希望找一个单价较高又较好种,利润也比较高的农产品来种,但这位仁兄坚持先不要从市场上他所看到的这 些单价高的农产品来思考。他决定做做和他同省的农场主人们都没做的事,他决定先舍弃就近的加拿大或美国市场,跑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看看还有什么农产品还可以「外销全球」?
从二十年的创业经验,他想法是,现在全球物流时代,这么发达,开一间农场,不必「害怕」送不到世界上任何地方,但,关键是在,有谁真正能去走访「全世界」,以全球的角度,看看世上哪里还有奇特的农产品需求呢?
尤其现在很多「展览」超级方便,只要去参观一下,就可以认识全世界的粮食与农作物的状况!于是,他自费远赴中东杜拜参加了「Gulfood Show」,还到法国巴黎看看「Paris Food Show」,这一趟,果然让这位年轻的农夫,做到了有用的功课,他决定改种某些种「豆类」,这些豆类在加拿大可能不常见,但在全世界的许多地方,需求量却超大,尤其在那些没有太多肉与鱼的内陆国家,他们需要进口大量的豆类食物!
他观察到这个「需求」,立刻将农场改种成这些豆类,其他农夫可能从来没看过这种农作物,他已经种得差不多了,然后拿给全球的买家看看,后来他的豆类 果然卖到了埃及、阿尔及利亚、摩络哥、印度、孟加拉国…等地,他原本的农地是8000英亩,后来扩展到4万3千英亩不说,他还在旁边开了一座处理工厂,处理 每次1万8千公吨的豆类收成,农场从原本请两个人帮忙,已经快速扩展到90位员工,而他在印度卖得尤其好,他甚至打算在印度开分公司!
这位年轻老板,环游世界一圈后,就将农场变成原本的五倍大!他还计划在后年之钱再扩展20倍大的地!
这个成功故事,和最近我在想的一件事情相呼应──
我在想,在「创业」的时候,太过于「专业」是否反而害了我们?
害什么?
害我们找不到「需求」!
在早期的时候,我们面对客户,往往忍不住「侃侃而谈」,开始「滔滔不绝」的「开讲」,尤其是遇到对网络较不了解的客户,往往是我们「从头讲到尾」,谈了三个小时停不下来,告诉客户什么才是对的,什么应该做,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什么……。
后来,我发现这样不对。因为我们谈了老半天,直到走出门外,都还不知道对方到底「需要」什么。或许对方只需要你的「专业」的一场演讲,但最后他终究还是会需要某一种东西,可能那是一个愿望、一个网站、一种营销方法,我发现我们的「专业」反倒害我们耳朵闭锁。
于是,后来我改了方法,每次到客户这边,一定从「问问题」开始,一直问、一直问……。这时候,我又遇到了另一个状况!当我们一直不断的问客户,你需要什么?你需要什么?有的客户会露出不解、甚至生气的表情:
「奇怪,你才是『专业』啊,你问我这么多,应该是你来跟我讲,该怎么做才对啊!」
对啊,问这么多,到底谁才是专家啊?专家就不应该问啊!大家都会这么想。
古人说「不耻下问」,已经暗示我们,问的问题纵使只是一般的询问,总是会让你觉得很丢脸,但,不问的话,怎么知道对方要什么?
千万不要因为「专业」而忘了「问」,只有「问」,才能找到「需求」,才能透过专业来帮助对方。我们常常看到,某些在职场上待了很久的老将,终于出来 创业,创的也是和职场里差不多的项目,但是却无法藉这个创新来改变业界、带来成功,往往你看,老将出来创业成功的,通常只有那些「带走客户」的,或是「带 走团队」的,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带走客户或团队,而是因为他们做的事业,是根据原本的需求而订出来的,虽无太大创新,但是那是真正的、被证明过的需求啊。
在亚洲,我们被要求做事要「专业」,但大家可知道,专业的「professional」,其实本身字义带有「职业」的味道,甚至我们将 「professional」当成名词用,往往形容的是会计师、律师…这类的职业类别,所谓的专业,是带有在这个职位下好好干的味道,并不是真的适合创业 家去天天背在口里的座右铭。
如果这位加拿大农夫太「专业」,那么,他一辈子都是在种棉花、种一些传统的农作物,就和当地其他农夫一样。
在专业露出之前,请先「不耻下问」。钉子不必凸出来让人打,先静心聆听,这种功力,或许才叫做「真正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