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互联网趋势互联网创业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杂谈 |


互联网趋势文章, 请加入Mr.6 的微博关注: http://t.sina.com.cn/mr6mr6
最近看到一个叫「Desks Near Me」的新网站,才刚开始,内容不多,但真的还蛮特别的。
如果你的办公室还有空出来的座位?或是你经营一间咖啡厅,希望某个人客稀少的时段由网络人来填满?那么,你可以来这个「Desks Near Me」网站免费登记,你必须告诉它,你那边到底有几张「桌子」可以给网络人用?没错,不一定要正式的工作环境,只要你有「桌子」(大概也要基本的连网设备和插座啦),就可以加入!
平常人来到「Desks Near Me」,可以看到目前登记有「桌子」的地方,每一个地方的右手边则显示着一星期的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内,此地还有几张「桌子」?浅绿色的方块象征「很多桌 子」,黄色的方块象征「只剩一两张桌子」,想订就快点订啰!然后红色的方块就是「已经没桌子了」,下周再来抢吧!「Desks Near Me」是一个可以让你轻松的订下你下周想在哪里工作的网站,而这个列表,就是你可以工作的「地点」。
很特别吧?
这是一个现代的「桌子」趋势,现在太多「自由工作者」,许多人一开始只是暂时离开现职、试试看自己接案子,后来演变成驻在咖啡厅长期久「驻」,也习 惯了这样自由自在的日子。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并不需要一个真正的办公室,那些隔板啦、日光灯啦、识别证啦、抽屉啦、甚至制式的办公椅,对他们而言就是一 种没有创意的「呆板」,他们希望有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待久了最自由的空间──「家里」,他们又想「走出来」,这时候,他们就会来到这些提供「桌子」的场 所,来做一些事情。
有趣的是,我才正在想这件事,我觉得,「桌子」的趋势之后,「椅子」才是下一个趋势。
怎么说呢?
早前,芝加哥那边一篇文章在讲一个特别的「桌子地点」叫「Writers Workspace」,中文就翻成「作家的工作天地」,它打中的是比计算机外包一族更早期的、同样对自由咖啡厅很热爱的族群:「作家」,许多写作者终身是自由作家,有时接翻译,接特稿,接专栏,写书……「Writers Workspace」就打造了一个这样的地方,装潢比拟浪漫咖啡厅,让作家们静静的坐在各自的桌前,如果要打电话,还有一间又一间单独的房间可以进行,作家来到这个地方,一个月得付125美元(台币5000元)的「租金」才能进去。事实上,他们也不只限于作家,报导说,单单在芝加哥一个城市,就有大概90万间登记为个人公司的厂商,皆为潜在「客户」。
他们说「Writers Workspace」就是一群人在里面,对她们喜爱的事情非常热情,但最重要的是,「Writers Workspace」显然不只是给一个桌子而已,它试图在这些「房客」之间进行一些「交流」, 它知道,其实每一个自由工作者都可以选择在「家」工作啊,为何他们不在家工作?就是因为想要和大家在一起,又不希望被打扰,这夹在中间的某个新型态的工作 场所,就由「Writers Workspace」来创造,文章说,通常他们让「房客」交流的方式,都是选在一周的某一天举行「聚会」,由这些平常互不干扰却在同一个屋檐下办公的「同 事」们聊聊天。
「椅子」的趋势,还可以再更往前一点──
上一次到上海,在知名网络人王建硕兄的介绍下,认识了一帮互联网知名人士们,有的是已经很成功的老前辈,也有正在进行中潜力十足的创业家,时光匆匆,没得多聊,很是可惜,这样匆匆会面的过程中,我们不经意先约在位于徐汇区永嘉路上的「新单位」──
所谓「单位」是早前时代称作上班的地方,「新单位」就是新的上班的地点。「新单位」于10月10日搬到现址开张,而永嘉路是一条小路, 「新单位」的入口相当窄小,看似只有一层楼的平房,一进门竟别有洞天,透天高达五、六层,楼梯间是挑空的,在这样的老建筑里,每一层楼摆着一两张巨大宽广 的老木桌、复古皮垫的舒适老椅子,网络线、电话线齐备,爬到最顶层,刚好眺望到旁边所有老房子的屋顶,这样的上海体验对我这种观光客来说真是极致了。这些,都是「新单位」提供给创意者、创业家、艺术家、设计师…的「工作地点」,大家若到上海,可以来新单位租一个位子试试!
至于为何说到「椅子」?
这一天,网络创业家来到「新单位」,突然间,用一种不正式的方式解决了一个正式的问题;我们初次聚会,非但大家不认识我,彼此也不见得认识,这时候,我们就在新单位一楼、这挑高天花板下的木色木香的场域中,每人拉了一把椅子,围成一圈,彼此看到对方的脸,一边等其他人,一边聊聊。注意:我们都是习 惯「桌子文化」的互联网人,都曾经趴在一张桌子进入网络世界直到深夜都没和半个人交谈过,但今天,我们竟然拉了一张椅子,围成一圈,就开始交流;这是一个自由工作者不习惯的情境。
自由工作者爱好自由,但彼此间却不自由交流。有时候,自由工作者交流的机会与意愿,还比一般上班族还少。
但,这正在改变中。「桌子文化」会慢慢的加入「椅子文化」。我不小心将外套和提袋遗留在新单位,离开餐厅,匆匆再赶回「新单位」,主人没跟来,只留了「密码」给我们(真是大方),我慎重的一个字一个字的按过,门锁咚一声的打开,木门骤然掀开,我被屋内的场景,吓了一跳!
原来,昏暗的室内,已有另外一批人,不知何时已经围成一圈,正在讨论创意的事情,就坐在我们一群人刚刚坐过的椅子上!
时间是:星期六下午1:30,正是一般人周末午后看电影、逛街、睡大觉的时刻,这一圈人却坐在这老房子里面!
这……就是「椅子文化」。
我们在台北办了好几场,研究网络各种最新趋势的座谈会,和「新单位」比起来,我们的聚会多么正经又僵硬呵。我们总是被场地方亲切的问到的是:「你们要不要放『桌子』?」
每次说「不放桌子」,心里总有一种「对不起观众」的感觉,毕竟有些观众或许是抱着来「听讲」、「学习」的心情来这些座谈会,有桌子,抄写方便,气氛也比较对。如果只有椅子,就不容易抄写,整个气氛也就不太像是课程了。
但后来我发现椅子的确有它的好处,虽然在椅子文化下就回不去桌子的「正式」感,但,在桌子文化下也不容易产生椅子的「互动」效果!当大家是坐在「没有桌子」的椅子上,赤裸裸的面对着,那是一种、随时要跳下来与另一人握手的状态,那是一种理直气壮应该四处走来走去的动力,那是一种可以随时敞心畅谈的状态!
现在正在「桌子」热潮当下,大家都想开类似「Internet Café」的变种,包括知名网络华裔名人们,都想在美国开设类似的东西,但「椅子」呢?
有「Desks Near Me」,有没有「Chairs Near Me」?
椅子文化是不一样的,一坐下来,就不是面对计算机,而是要交流的场合。我知道酒吧、KTV、酒店好像也是这样的场合,但那不是我们的世界,我们需要另一种「椅子」的场合。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