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罚无准则?好学生要勤练「不怕惩罚」的功力

标签:
杂谈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12/a216.jpg
周末有一篇有趣的科学报导,引用了《Neuron》期刊的一篇研究,听说这是史上是第一次用脑部扫描的方式研究人类做法官,要「惩罚」其他人时的脑部状况。你不见得要是法官,或许只是听到旁边三姑六婆聊到听到隔壁邻居男人在劈腿,或某家的小狗乱大便,于是,你决定插手,并试图做出一个公正的判决,决定「惩罚」某一个人,那你的脑部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所谓公正,真的公正吗?
所谓公平,真的平衡吗?
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最有原则的人,但就算再有原则的,科学家发现事实好像不是如此──
科学家找来了16位实验者,给他们一个叫做「John」的家伙,这个「John」做了若干坏事,有的只是在商店里顺手牵羊偷了一块面包,有的是预谋杀人。这些事情中,有的是John自己有犯意,有的则是「因为」某个原因所引起的。这时候,科学家请这些实验者下决定,给John一个从0到9的惩罚,同步监测这些人的脑部的血液流动。
科学家发现,当John做的坏事太严重,简直是大家所「公认」的罪行,可能必须要到杀人这种程度,绝对有错,绝对要抓去关,这时候,脑部的一个叫「right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rDLPFC」的部位就会动得很厉害,这部位科学家已知是拿来判别认知的,通常有些比较有「正义感」的人,这部位的运作就特别强。这点发现,还在大家的预期中。
然后接下来,科学家还发现,当John所犯的「罪行」并不严重,而且不是蓄意,而是有原因、被诱使犯罪的情况下,脑中的另一个部位「anterior intraparietal sulcus」又会神奇的动了起来,这部位在平时是在负责我们的「同理心」的,也就是把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全局。这部份「亮」起来,表示当我们思考这个干了坏事的 John应该怎么被惩罚时,我们会先默默的以他的角度来思考:如果我在John的处境下,我会干这种事吗?换做是我会怎么做?为何John最后选择干这件事?换句话说,由于这些「罪行」尚不会很严重,加上有外力影响,我们会很公平的设身处地的模拟一番后,再下决定要怎么惩罚John,如果我们模拟的结果是「如果是我,也会这样干」,那我可能会判得较轻,若是「如果是我,绝对不会这样干」,或许就会判得较重。科学家的这点发现似乎也还算合常理。
接下来,争议的来了:
这份研究的第三个发现,是大脑除了在上述两个部位有动作外,还有一个叫「amygdala」部位也会跟着动,这个部位,是目前科学家已知的对情绪掌控的部位,而且扯的是,当最后的惩罚愈「重」,这个人在那个部位的动作就愈多!
这点,科学家说,由于不知道因果关系,所以他们有两种解释:
一、人类在作出惩罚的判断之「前」,情绪愈大的时候,愈容易做出比较严重的惩罚。换句话说,当你看完John的罪行后,无法制止心中悄悄冒起的怒火,那你有可能就会决定给他下了重刑。如果法官是这样搞,那是不行的!
二、人类在作出惩罚的判断之「后」,由于他选择了较重的惩罚,于是就产生了较大的后绪的情绪。如果法官这样搞,显然也是不行的,因为虽然是事后才作出这样的情绪,但人类本就会追求上次的美好,所以这次虽不影响,但下次就难说了。
做惩罚时,情绪有波动当然是难免的,但「不合理」的是,情绪的波动,没理由和惩罚的「强」或「弱」成正比?
罚得愈重,人就愈激情?
愈激情,就罚得更重?
如果再公正的人们,也受情绪影响。如果再公正的媒体,也受情绪影响,那,整件事就让人想起关于「惩罚」的事。
现今社会,所有的禁忌一条一条的卸去,说实在我们所受的教条限制已经比三十年前还要少掉5倍以上,今天所有的教条仅供参考,太古板的还会被笑,也由于所有的东西变得开明,演变成一个状况:
我们身为一介个人,想要完全避免「被惩罚」,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
没听错呢,是「困难」!
我们不断的和陌生人见面,虽然不认识或不熟悉,但我们其实时时刻刻的是被曝露在「被惩罚」或「被奖赏」的状态下的。我们自己每天的生活里,也是不断的对其他人做出一些微型的「惩罚」的决定。
比如,你站在路旁拦公车,公车却呼噜哗啦的决定跑到前面去停,让你跑得要死,说不定只是看你手势不太对,想要「惩罚」你一番。
或许,你在做简报,刚好讲的题目不中评审心,说不定还让对方听了有点不高兴,最后评审分数不好,其实你是被「惩罚」了?
你说,本来就这样啊,不是吗!
不,尤其对于一些本来都很奉公守法的「好学生」来说,对这种事情,其实一直很不习惯。我小时候是不折不扣的绝对第一名,在师长眼中是同学们最好的榜样,对我来讲,生命很简单,只要「遵守」规则,把自己绑好,我就可以避免所有的「惩罚」。直到赴加拿大念高中,上下课都不需要到场,对老师也不需要有礼貌,什么都不必了,我才发现,糟了,没有规定,没有准则,我反而「无所适从」!那时候还是青少年,也还在建立自己在群体的信心与定位,这样的打击实在太大。
但,这就是社会的写实样。为何人家说以前的「好学生」,入社会后常常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为何那些榜单上的「好学生」,以后只会是雇员而已,真正的老板可能第20名,聘用当年前三名当他助手?因为好学生不懂得「使坏」,他们以为遵守一些规则就能变好,但在社会后,却无法凭这个功力继续下去发挥更大的能力,于是好学生决定再去念书,再去深造,造到最后到了40岁还是一样一事无成。
再举履历表为例,最近参加几个场合,关于履历表的写作,大部份专家的建议都是,哇,履历表不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不要这样叫、不要那样呼…到最后,我们可以发挥的范围就只剩一点点,而且这一点点,恐怕还比以往还要更小,因为它完全没有告诉你到底怎样才真正不会被惩罚,到底那个最安全的点、那个最应该拍马屁的在哪里?好学生会无所适从,但坏学生反而觉得我的时代终于来了!
跳出「好学生」的天限,我的方式是:我学会了如何尽量将别人的判决、别人的惩罚「挡」在自己心门外,别让那些(现在科学家证明)没什么根据的惩罚来影响自己。当大家还是对「惩罚」梗梗于怀,遇到「哪个服务员臭脸」就发出冲天的大脾气,就影响今天的心情,我则想办法学会了就算遇到任何的「惩罚」,也尽量不要让这些「惩罚」在心里留下阴影。由于现在「惩罚」的来源实在太多,没有准则,我们第一个要学会的事,就是学会「不怕被惩罚」。
无法改变别人,只能改变自己。这是一种境界,从「不怕」开始,才可以站得起来,用行动来告诉对方「我认为我是对的」,促进自己真对自己所在的这个微系统产生一些思考。科学家现在告诉我们,惩罚很有可能是个人情绪的问题,这是扯不断的,但我们可以今天开始为自己建筑一座高墙,保护自己,让自己再也「不怕被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