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推特(Twitter)报丧礼,平凡文字的巨大力量?

标签:
it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09/p19.jpg
网路上大家说「有图有真相」,因为图是容易消化的、容易全民都在用。但真正要形容什么事,还是需要「文字」,不然我们史书都用画的即可,为何早在文化初始就有「文字」的发明?讲这些话不是老学究,而是最近发生在网路上的事件,通通和Twitter有关。
上周,TC50的第一名非常令人嘱目,Yammer是一个「企业的twitter」,只是从「你在做什么」变成「你现在在做哪个工作?」更有趣的是,这是一个企业已经讲了很久的「合作软体」(collaboration),为何一大堆的自动化的东西,有可能不敌一个Yammer?应该也来思考,为何这么一个200万人用的东西,不到上网人口的10%,却已经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这件事讲得很清楚,Twitter这件事对「外」比对「内」有趣。无论是企业、是团体、还是一个人,Twitter怎么教我们文字的力量。
这力量平常只有这样,但用在其他地方?
这周末,文字的力量发生了。在被网路界视为「荒凉地区」的美国中部,这周末成为讨论焦点,因为丹佛市的「洛矶山脉新闻」有位记者叫Berny
Morson,在周末参加了一位三岁男童的丧礼。这位三岁男童名叫Marten
Kudlis,在「31冰淇淋」店内被一辆失控冲入的卡车当场撞死,引起当地居民的哀伤,这位记者参加了这场哀凄的丧礼,原本只要在丧礼后隔天写一篇报导即可,但他却选择同时也利用「新媒体」,在当场使用Twitter「报导」这场丧礼的状况。我们看过许多Twitter讯息是在实况转播「活动」,譬如「主持人上台了」、「抽奖开始了」;也有实况转播自己的旅行,譬如「抵达餐厅了」、「到加油站开始加油」,但这位记者这天写的却是「人们开始观看遗体」、「棺木下降」,这下不得了了了,引起冲天争议!
这位记者写了几十条消息,我摘录几个如下:
8:57,人们在看遗体。
8:58,人们在哭泣。
9:12,祭司吟唱,宣布典礼开始
9:32,观赏Martin的影片
等等,然后又写了好多,到了墓区。
10:14,抵达墓区
10:18,棺木置入土壤
10:20,祭司吟唱祈祷词
10:22,埋起土壤
10:27,祭司吟唱希伯来文的诗歌
10:28,典礼结束
这位记者用的是「RMN_Berny」的帐号,经过这么多事,它这个帐号竟还开着,点进去可看到,里面只有大约69条消息,其中当天就占掉30~40条,所以这位是「新手」,同样是「What
are you doing」,新手出招,连档案照片和背景图都来不及换,就被「老手」骂惨了!
一开始从几个部落客提起,后来骂声如滚雪球,周末上了ABC新闻。矽谷的部落客站出来,好像在挥挥他们的食指,俨然是以「新媒体大老」之尊,与这位「偏远地区」的记者说,「No
No NO,我的宝贝,新媒体不是这样搞的!」如Silicon Alley
Insider就不客气的说,「我知道你们的产业要完蛋了,但这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ValleyWag则分析,这位记者写推特的方法不对,把它「写low了」,因为他在一场丧礼本来就不应该写「每个动作」,显得很轻浮、很不尊重,哀伤的事拿来当玩笑!
有趣的是,这时候也出现了「另一派」,支援着这位记者。比如Mathew是帮多伦多Globe and
Mail的部落客,他说,「twitter葬礼」有何关系?他说他跑去问过主持该场葬礼的祭司,连祭司都认为,这件事无伤大雅,而且可以让其他无法参加的人得知最新的状况,是OK的;而他自己也讽言,「看,这些抨击的部落客,果然深黯什么是低品味(bad
taste)。」令人莞尔一笑,看看这些率先发难的部落客像ValleyWag,果然都是平常干尽坏事、没事找事写的八卦部落格。
而这位记者的老板John
Temple,本身是一位老记者,也以email愤怒的回应某位部落客。他在信中指出,部落客们要分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从「观念」上(idea)就有偏差,还是只是「执行不当」(execution)
?他认为,当事人许可之下且抱着服务读者的心情,用任何一种方式将事件还原真相乃记者的天职,因此用Twitter来实况转播葬礼,应该是没关系的,只是这位Berny
Morson记者,在「执行」方面或许可比再恰当一点罢了。他并暗指两点:一、这名小男童去世的消息在当地是大新闻,如果你们这么善心,为何不报?我们这边没有任何读者反应twitter不妥,凭什么轮到你们远在矽谷的人来反应?二、他自己也是三个孩子的爸,你们这些部落客无法想像我们曾经报导过如何悲伤的消息,包括Columbine高中屠杀事件,你们在那边充专家、叫嚣什么?
看完这些,我有两个想法。
第一、老兵欺负新兵,先来一步的「网路人」,虽然根本不是正统的记者,却因为先来一步就自以为很厉害。也对,他们是有摸出了Twitter的味道、twitter的「规矩」,但这套规矩是充满宅男的技客的规矩,不见得可以延用到大众媒体上。这是人性,也是媒体要到新媒体,必须经过的一段阵痛期,阵痛过后,大众的声音会压过重度使用者,新媒体会于焉瓜瓜落地诞生了。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想法,那就是,Twitter的力量果然很大。
大家平常都很忙,声光刺激一大堆,能让这些部落客引起注意,让舆论开始讨论,可见这件事一定很创新、很有爆发力,但我们看看这是什么事?不过就只是,一名再也平凡不过的记者,在一个平凡的标准化葬礼中,用最朴素的文字,写下了最千篇一律的流程。
只是这样而已。这件事突然变成很有「力量」。这力量对一些人来说是负面的力量,负面到起而攻之,到所有力量打成一片。这个「力量」就是文字的力量,当文字碰到一个新媒体,不必太多洒盐或洒胡椒,自然就是很有力量。
一个地震来,只要大家在那边「地震」、「有地震」、「刚刚地震」,又是另一种力量。这是目前已知的力量,还有哪些力量还没被挖出来?
Yammer我们是看好的,企业要往外拓,每一步带来的是钱。这个文字的穿透力量,很诡异,也很简单,还有哪些其他力量,我们可以一起发掘。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09/p2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