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观」如何影响一个人

标签:
it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08/a322.jpg
USA TODAY昨天报导一本刚刚出版的书,叫「时间的矛盾」(《The Time Paradox: The New
Psychology of Time That Will Change Your
Life》),亚洲这边的翻译本应该还没出,此书作者有两位,一位叫John
Boyd,是Google的一位研究经理,另一位是史丹佛心理系知名教授Philip
Zimbardo,他曾经在1970年代做过一个恐怖却成功的实验,将史丹佛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狱卒,一组扮演犯人,原本都是同学,一周后发现狱卒竟开始虐待犯人,沮丧的犯人也变得甘被虐暴,失去控制,他被迫停止这实验,一直到这个月都还有一些报导如这篇、这篇在引用这恐怖实验,让人对这本新书更是期待。
资料显示这本书是在讲某种「时间管理」,不过,它不再从一个「资源如何运用」的角度,而是从「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影响我们生命中每件事」的角度。就算你没有刻意去研究你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它也已经渗透到我们人生中每一项东西、每一丝情绪、每一条人际关系、每一个决定,影响所有事情。这本书号称,人类欠缺的就是去好好了解「时间观念已经如何渗透?」,便了解到宗教、爱情、职场…等世界上许多事物的根源,让自己更快乐、更健康、更成功。
据这本书说,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间里,这是我们的「个人时区」(personal time
zone),与他人不同。如果我们更了解我们「个人时区」是长什么样,我们就可以将我们人生管理得更好。这个「个人时区」是被我们周遭给塑成的,也会继续塑改我们周遭,,报导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夫妻拥有不同的「个人时区」,一个早起、一个晚睡,容易吵架。
想更深入了解「个人时区」? Amazon的摘录中透露了这本书要问读者的「七个问题」:
一、刚出炉的面包,是否常让你突然想起童年回忆?
二、你是否相信,你的小世界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改变了?
三、你认为所谓的现在的这一瞬间,只是很「虚」的一个感觉吗?
四、你有一直看手表、记帐、写待做清单(to-do list)的习惯吗?
五、你相信现世的生活一切,只是为了准备死后的世界吗?
六、你会被之前终止的感情,而日思夜想、阴魂不散吗?
七、你是否在众人面前总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交游广阔、八面玲珑的人际高手?
他们说,这七个问题分别代表六种人们被个人时间观念所影响的面向,每一种,大家都有不一样的答案,这些答案必须「有所调整」,才能活出最快乐的人生。尽管这本书尚未飘洋过海过来,无从知道这六种分别代表什么,不过,我很喜欢这本书说的,「人生已经深深的被个人时间观念所影响」这件事。
其中,此书肯定会提的,就是「最初的过去」,以及「最后的未来」,这两件事就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两件大事,前者就是「生」,后者就是「死」。也就是说,我们对「最初的过去」(出生)与「最后的未来」(死亡)的观念,已经真正深深的影响我们。所以,我们想再更上一层楼?想过更好的人生?若我们想对人生,做出一些改变,无论是改变什么,包括看似无法主动改变的如人生际遇、面相,都可以透过对上述两大项观念的大改变而得到「重生」机会。
我自己改变、重生的方式,便是「重新诠释」人生这两件大事。
首先,是「最后的未来」,也就是关于「死」的事。一个有宗教信仰者,做什么事都是怡然自得,没有固定信仰者,则有时透露一些「反正人就是要死」的泰然情绪,但宗教就是答案吗?我们看到,连宗教本身,或许也是其他事情的结果,一个会摆脱一切尘世俗务跑到山上皈依者,或许正是之前的尘世俗务逼他所为,所以,「皈依」真的是最合他人生的选择吗?不见得。你说,山上的和尚真的个个都面对了「最后的未来」了吗?不见得。有些说不定连想都没想过。
而我很怕死,现在依然,由于过份悲观,在海外居住时,多次去检查是否患了癌症,我就是医生眼中那种最神经质的病人。也就是这样,我从胃癌、肠癌、脑癌、甲状腺癌、鼻胭癌…以上,我都曾深深的怀疑我得了,去看医生,等报告,那一个月时间,非常的痛苦,第一次我只是「慌」字,第二次、第三次,从「怀疑」到「确定没事」,尚未成年的我,竟就对「最后的未来」有了近距离(虽是我幻想的)的接触,淬练出对生命的轫性,一次比一次更珍惜生命,体悟它随时会终止。当你把每一天都「当作是最后一天」在活,这种「活法」,会有点不一样的;当你明明是最后一天,却可以活得很尽力的,又会是不太一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看到」最后的那一天,用这一天的心情来活此生,活起来又是另一种味道。
接下来是,「最初的过去」,也就是关于童年的事,心理学已证明,童年与成长过程几乎「决定」了自己的后半段人生,而且对这个可怕的影响力几乎没有太多的转寰空间,所以,和「最后的未来」不同的是,「最初的过去」已经不是个人后天去体悟那濒临死亡而得到的甜果实,而是已经「先天养成的」;虽然这不是出生就有,但已经烙印在自己身上,已经「无药可改」。每人都有一个这样的烙印,它是甜是苦,任何人都实在无法一语说尽,一方面不可能记得所有童年的事,一方面也不可能完全知道自己被什么所影响,这些会影响我们此后对事物的反应与看法,我相信第六点「被结束感情阴魂不散」一测试也是冲着这个概念而来。
然而,「最初的过去」虽无法靠皈依或受洗来更改,但它就像「最后的未来」,是可以去「面对」,然后可以被「重新诠释」的!许多人选择去逃避过去的所有痛苦,有时看、有时不看,能闪则闪,我则认为,去面对它、去面对所有「最初的过去」,并对它重新诠释,实在才是最好的做法。为何需要重新诠释,当然是因为这过去是「伤」而非快乐,譬如你小学时老师骂你一句「XXX,你就是比别人笨!」还是小时候你永远是众多亲戚小孩中,表现最差劲的;甚至在后来,你感情上曾被好几个人劈腿,或一直得不到心上人的喜爱,这些,若你够厉害,修练够了,其实都可以让自己重新诠释为「快乐」的事情、「值得」的事情,可不是吗?
「最后的未来」,与「最初的过去」,这两点重新的诠释,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生命就会像摆动的时钟,奋力的继续摆动;我们可以先做这一点,再去买那本书来看。
“一个都不能少”——奥运宝宝笑脸大募集
http://cn.qtogether.com/upload/images/widget/76322f72567679416d52673d_2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