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报社一边砍人一边挖社区新闻,与中时集团恰恰相

标签:
it |
最近中时集团的人员大缩编,引起新闻界、文化界一片讨论,但研究机构Pew Research
Center访问了几百个报社的主编,整理出一则最新的访问研究报告,引起部落客如这里、这里、这里、这里的回响,让我们一窥美国报业目前的状况。
首先是一些数字,研究报告指出,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大报」,有85%在过去三年曾经砍过人,而「小报」则有52%曾经砍过人,这或许表示大报受冲击较严重,也表示报社规模已不宜过大。但这些砍了人的报社,却也因为受到网路的冲击下,其中高达42%的日报社已加入其他时间截稿的编制,以确定全日都有新的新闻「上线」。
对网路如此努力的经营,这些报社目前却依然唉声叹气,仍然只有不到10%的营收来自网站,结果,美国最大的50个报社,有19个是亏损的状况;有70%的报社表示,正「积极尽一切力量寻找新的获利来源!」有些比较有钱的报业集团如英国的Guardian索性就买下PaidContent.org,肖想的不只是它每年仅100万美元的广告营收,而是与网路的连结。
连结什么?报社自己也不知道,倒是在内容的编制上,报社们出现了一些自然的变化。
研究报告指出,现在的美国报纸,已开始大幅降低以下几种新闻的比例:第一种是「大新闻」,譬如国际新闻(有46%的报社降低)、国家新闻(有41%的报社降低)
、商业新闻(有30%的报社降低)。第二种是「政治新闻」,包括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治新闻(各有24%报社降低);第三种是「副刊」,譬如生活版(28%降低)、电影与艺术(25%降低)。这些降低,许多也和人事缩编有关,或许和网路抢生意也有关。
有趣的是,报社不是一眛精简新闻,竟然有一些新闻,被报社提高了比例,以下几种新闻竟然是增加比减少还多,包括「教育新闻」(36%的报社增加)、「社会新闻」(30%的报社增加)、「体育新闻」(30%的报社增加)。另一张图表更明确的显示,有62%的报纸增加了「社区新闻」。
换句话说,整个美国报业,现在正积极的往「地区性新闻」着手,这点应该是自然的现象,瞧,那些通讯社发的新闻稿直接上入口网站阅读即有,评论也在网路上四处都可读到,报社和网路相比,最大强项就是「自己有记者」,美国报社派出自己的记者,去跑那些local的新闻。
有趣的是,据报载,中时集团这次裁员,第一个缩编的单位好像是「地方中心」,所有的「地方版」可能都会被裁彻掉,改为只专注在一些「大新闻」甚至深度题材,改走精英路线──
这点,和美国报社的选择,呈现「恰恰相反」的方向?
从这边,反应出美国报社与台湾报社,对于自身团队的看法。新闻天天都有,现在民众依然经常看新闻,上网人口最大宗做的事也是「看新闻」,而报社所拥有的、处理每日新闻的能力已经过几十年的历练,美国报社决定将这个能力全力投注在地方新闻上,而台湾的报纸却打算将这能力更精准的投注在重大新闻或深度新闻上。
记者是新闻的主要撰写人、新闻的灵魂,现在的问题是在,记者的专业能力,应该要发挥在「取得更多的社区的微观新闻」,还是「对大新闻详细探讨」,还甚至是目前台港主流的「八卦新闻挖挖挖」?
三者好像都行。但看看目前的状况:
第一个,没有竞争者。
第二个,有网路上一大堆辛辣评论在竞争。
第三个,有数字杂志与水果日报在竞争。
还不错的新方向,似乎呼之欲出?
报社如何打网路?美国的网路如此先进,美国都摸不出来,那台湾以现有人力应该也摸不出来;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危机与转机,去撞那个「网路趋势」,不如就闯这个关节点。至于,为何一般台北的读者会对云林一个育幼院的单车环岛活动有兴趣?还是对台中一个果农种出又大又甜的水蜜桃产生好奇?这是记者的任务了。
东西一好,自然可做网路版,报纸最终还是在「每日流水内容」而非「深度评论」,而这么几千万人,每天不同的事情发生着,不同的水在流着,全部都是机会。民众打开电视,每天的主题不超过五个,早已厌烦,这似乎是报纸的挑战,也是报纸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