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当真「数大就是美」?年轻人自我的蓝海策略

标签:
it |
http://mr6.cc/wp-content/uploads/2008/07/a27.jpg
明天(周二)晚上,我在台北Youth
Hub青年交流中心有一场题为「2008大世代,年轻人如何胜出」的迷你演讲,时间与地点与细节请见此,免费报名参加,很抱歉这么慢才帮主办单位公布,有兴趣者请至这里线上报名先预订座位。
重要的是,主办单位希望现场人数尽量降低,让听众满载而归,因此我们要求报名者年龄须在26岁以下,或毕业、退伍一年内的新鲜人,服务不周之处,敬请见谅。
这场演讲将讨论到「自我的个人蓝海」这个有趣的话题。最近,有几位明年毕业生来我们公司应征义工的工作,问他们为何来作义工?他们说,希望在毕业前,尝试最多的行业,所以他们竟将白天晚上全部排得满满的,在不同的产业,一次作二、三份工。问其中几位,他们亦很坦承的说,未来的目标,还在摸索中。
身为面试者的我听了这些话,心中一凛,为这些年轻面孔拍拍手。年轻学子给自己留一个很大的弹性与空间,需要很大的勇气,这也表示大家并未被现代职场上的一些概念给迷惑。
我发现,台湾的职场中总有一种「数大就是美」的幻觉──
数字很大,就是很厉害!
譬如,当你面试某个小主管职,应征者会说,他们「曾经参加过5万人的大公司」。
演讲者的自传也常强调,「我曾经任过这些高层,旗下部门总人数高达1万人。」
公关老手也常强调,他的客户包括那几位家喻户晓的富翁,「加起来可能有千万的资产。」
演奏家也说,她曾经在「万人体育场」前面表演她的小提琴独奏…。
平常的登山活动也会号称,这场登山活动很有意义,「参加者年龄加起来有五百岁。」
像这些几乎没有暇庛的数字,一讲出来,就说明了这个人的价值,难怪有人说,活得愈老,一切都会变得愈来愈更顺利,因为一站出来,就有很多「数字」跟着显示出来,就算不幸忙碌一生「一事无成」,至少看白头发就知道,眼前的是一本很厚的书,在这「数大就是美」的观念之下,吃闷亏的就是年轻人了。
年轻人的「数字」特别小,几乎等于零,什么也没有,只能望着这些数字「兴叹」。
我们都知道,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更容易得多。创业家成功一次,第二次如行云流水;找到一份好工作,下一份好工作自己来找你;得到第一个「数字」,其他更大的「数字」也会来找你。但,找到第一个数字是最难的。
对年轻人而言却是「误导」他们的「第一步」,让大家把太多的重心,放在太少的篮子里,全部照着社会上认可的地方进攻,新人的第一志愿集中在几个行业、几间大厂、某几种证照……年轻人忙了几年,将毕生最青春的时间,全部花在一些「大家认可的事情」上面。有一天,或许也能变成那个数字,但这就像骑变速的自行车往上坡走,踩得很辛苦,虽然往上走了,但走得很~慢~。
后面若有人不知怎么弄来一台摩托车,就会轰隆轰隆的赶过去了!
年轻人站在时代尖端,对当代是最有敏锐嗅觉的,大家都在努力骑自行车,只有年轻人有机会发明出摩托车。若仔细想想,不难发现,那些身怀「大数字」的人,并不是年轻人的对手,年轻人的竞争者,不是老人,而是年轻人,是看看周围这同一届或差几届的这些人,是每周末一起出现在华纳威秀看电影的这些人。这些人目前都还稚嫩,没有「大数字」在后面,跟他们竞争,不要抢那些「大数字」,我们不急着决定把所有鸡蛋放在哪个笼子里,我们不妨,把自己当作一个「潜力股」来放心的投资。
一生只要成功一次,不要让自己一头栽入,无尽无底的去追求那些「大数字」,我们要追求的是自我的成长、自我的整理、自我的磨亮。最后,没人会去探究,管理过1万人,其实是表示什么事都不必管;面对万名观众演奏,有多少人台下睡觉也不知道;交游的都是百万富翁,只表示周末没有其他朋友可见……。
「参与过数大」,并不见得是个好经验,但我们自己知道自己值几两重,若没好好经营初期的关键几年,好好的找到自己的蓝海策略,损失可就真大了。
若你是26岁以下或毕业、退伍一年内的学生,欢迎报名入场,一起探究我们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