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前天,TechCrunch率先报导一个有趣的新创网站Glassdoor,并也引来华尔街日报的报导。这网站当前有12个人,背后是3百万美元(1亿台币)的第一轮创投资金,它的愿景,是提供全世界所有公司的薪水资料,给所有正在找工作的人作参考!经过了一年的收集,当前Glassdoor的「肚子」里已经有250间公司的薪资信息,共有3300位各职位的员工披露他们的薪资机密。这些资料只是初步而已,更有趣的是,Glassdoor未来要怎么完成它的愿景,伸进每间公司的内部去?
先等等。让我们先来看看Google美国总部员工,到底赚多少底薪?
这张表一清二楚。先来看看初阶软件工程师,他们找来14位经验不同的做比较,最低的年薪大约是6.1万美元(月薪16万台币),这种大概是刚毕业或没念大学的(我猜);最高的可到年薪15万美元(月薪40万台币),平均月薪大约在26万台币左右,而,在Google只要小升到「资深工程师」,薪水便马上增加到平均年薪12万美元(月薪32万台币)。而且,在Google当产品经理或产品行销经理,薪资似乎不比工程师低,产品经理平均年薪为12万美元(月薪35万台币),产品行销经理平均年薪则为约10万美元(月薪27万台币),资深产品经理可达40万台币月薪,产品经理总监则达到56万台币月薪。你说,会不会太夸张,讲来讲去,大家的薪水好像「都在台币20万以上」?要注意,美国扣税就去了25~40%,在硅谷的房租住得正常的话可能要一个月3万台币之类,当然,若能省吃俭用,仍可省下不少钱。
接下来,残酷的来了。Glassdoor也告诉我们,其他网络公司的薪水是怎样?在Yahoo!,软件工程师薪水平钧是年薪9.8万美元(月薪26万台币),和Google几乎一样,不过Yahoo!访问了19个工程师,似乎都没发现像Google这么「便宜」的6.1万美元年薪的软件工程师!(Yahoo!工程师最低年薪是7万美元)或许Google给的选择权真的很诱人,或许有些工程师是被Google的魅力吸引进去。
那,微软呢?微软的软件工程师薪水平钧是年薪9.9万美元(月薪26万台币),和Google也几乎一样!这些人资人员是有互通声息还是怎样?不过,西雅图的消费水平明显比旧金山湾区低了很多,所以微软工程师最后放入口袋的(不计硅谷campus的这一群,也不计奖金与股票选择权)应该比Google多。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思科(Cisco),思科也是很知名的高科技大厂,它里面同样养了许多软件工程师,我几位好朋友皆在里面做事。有趣的是,思科的软件工程师的平均薪资大约为年薪8.9万美元(月薪23万台币),比Yahoo!、Google、微软这些大厂的软件工程师年薪足足少了1万美元(大约少了10%),假设这些公司的股票选择权与红利大约相当的情况下,在美国的硬件大厂当软件工程师,比在网络公司当软件工程师还低。在台湾,则「恰恰相反」,而且相反的还差得蛮多的(若加台湾电子产业特有的股票与红利等),也顺便点出了为何硅谷的网络产业历久不坠循环的秘密。
除了底薪以外,Google的差别来了!Google除了底薪以外,它真正厉害的是在「奖金」的部份。它的奖金显然比其他公司还多,照Glassdoor「奖金」栏的资料,软件工程师每年的奖金约在1.2万美元~6万美元之间,几乎把薪水都加倍了!这还没有计入ESPP的潜在收入与股票选择权的部份。
TechCrunch那篇文章也将Google、Yahoo!、微软、Apple四家公司的报告,画在这一张图表上,一目瞭然!也就是说,Google工程师底薪加奖金,带回家的大约在一年11.2万美元,也就是月薪30万台币。
注意,Glassdoor不只是让大家看Google工程师薪水多高,这没什么意思,说不定问一问就有了。对一个大学毕业生或中期求职者来说,Google、Yahoo!、微软,只是众多选项中的其中几个,他还要考虑好多其他公司,譬如张三企业、李四科技、赵五信息…这些公司,可能总人数在40~100人之间,却没人知道里面的薪水应该是如何?那,我可否先知道一下,好谈谈我的薪水,也知道我处在哪里?Glassdoor认为,假如这个网站可以「挖」到人力银行的一小部份的使用者,让他们除了找工作,也顺便到Glassdoor查一下咦这里的薪水是多少?公司怎么样?那,Glassdoor就会是一个很热闹的网站了。而像Glassdoor这种网站打破薪资秘密,企业人资部门想必相当排斥!而企业人资部门,正是人力银行的主要客户,所以,Glassdoor肯定不是由人力银行来创办,也因此它可以享有一段「清静期」,直到失败或成功。
Glassdoor的创办人不是别人,而是Zillow的创办人Rich Barton。而Zillow就是让美国每个地区的最新房价,个个被揭露出来,你说靠谁揭露的?当然就是靠邻居了。同时,他也是另一个法律谘询网站Avvo的创办人,此网站列出美国所有律师的价钱、风评……已经受到律师们的抗议!(律师抗议的方式当然就是直接告它了)此外,还有一个网站叫TheFunded,则是在透露创投与创业家投资了多少钱、内容如何等等。Rich Barton显然看准了「不公开信息」商机,而这些「不公开信息」,基本上只要能做出来,在网络上不怕没人看!这篇就引用了Rich Barton一句话,说得很好:「网民对信息的胃口,简直无限大。」
问题就在于,要怎么取得这些「不公开信息」?网民取信息,但却非常吝于「给」信息。有的是龟毛怕被追踪,有的是懒得从脑中想出那个数字好好键入,有的是认为反正网络上这么多,不差我一个,所以就乱填一个「我一个月赚5元」,影响整个资料流。所以,要怎么让网民开始老老实实的写?
Glassdoor的想法很简单。它说,每个网民,都有一份薪水,所以每个网民都有一份资料。Glassdoor的规则很简单──「有舍才有得」(give
to get),你想得到别人的薪资信息?没问题,但是,你薪水多少?
先给出你自己的,接下来就可以免费取得。不给他,就算你愿付钱他也不给你。Glassdoor打算对使用者永远免费,以广告方式来收费。
收费方式令人有点疑虑,不过,我喜欢Glassdoor的「诱出不公开信息」的方式,因为我们也曾有同样的想法。几个月前我们开始做Project N,当前因技术卡住还生不出来,但先出了一个前端的Facebook Application,这个application就是在收集大家的数字,加强我们Project N主站的「Wisdom of Crowds」的部份。可看出,我们的引擎也是希望网虫先键入数字,而且是要几乎正确的数字,再予以回覆正确的答案,如果输入的数字「差太多」,我们就不予回覆答案。
如何从使用者身上,把他们心中的「其它不公开资料」再挖出来,是接下来的另一机会。好奇心可以杀死一只猫,也可以让一个网虫,乖乖的办事,善用网虫的好奇心,让他贡献他自己的私密,来换取其他人的私密,只要是没有这么紧要的私密,长久下来,应是可行的做法。
讨论模式的时候,我常鼓励同事,我们是在「搞网络」呢!不要挶限于当前的思维,看看能不能用有道理的其它方法来萃取到这个资料。网络人满足人类一些在实体得不到的东西,若善加利用「这些东西」,网络同样的可以从这些人的脑子,抓出一般实体得不到的信息,中间过程,你情我愿,大家win win。而这种特殊信息流的创造,并不是「赠品」、「抽奖」可以做出来的,若Glassdoor能达成这个「收集到每间公司薪水」的愿景,那么我想,其他创业家会跟他一起庆祝这个太巧妙的过程。
http://img.tongji.cn.yahoo.com/392363/ysta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