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昨天,随手拿一本《光华杂志》四月号来看,原本只想看看轻松的风景照片、艺文新闻,舒缓一下我大便中的紧张心情,不料随便一翻,就翻到文摘区,第一篇就是「什么是烂大学?」
好吸引人的题目。作者骆明庆本身也写「意识型态咖啡」部落格,此文主要在批评前阵子的「万人考大学」运动,万人考大学运动就是要一万个人去填私立学校,考中了,却放弃不念,以这种方式让私立学校「自动灭亡」。这篇「什么是烂大学」文章,在他部落格也有刊出,已吸引了285则激烈留言。
留言激烈,多少也是因为作者用了很强烈的用词:「为什么受到别人高度补贴的(公立大学成绩优良)的学生,不办觉得别人就读的烂大学很碍眼,甚至还认为这些烂大学根本不应存在,让这些『烂大学』里的『烂大学生』消失甚至是符合社会正义的作为?」
作者认为,「(公立大学的好学生)甚至在过关斩将的过程中生成莫名其妙的自我肯定,以为自己有权力对别人的就学机会说三道四,并认为分数低人根本不该念大学……。」
他认为,私立大学应该交由社会自然制衡与淘汰,重点只要确定,这些学校都有将自己的状况揭露,让考生不会有「误判学校」的状况即可。
但,重点就来了。我认为,大部份的所谓的「考差了」的学生,可能「误判」的并不是学校的状况。
他们真正误判的,是「学历」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人生,学历不是绝对影响因子,但我们总觉得一切都和学历会扯上关系,我们看到当前月薪比较高的、爬得比较快的,「好像」都是学历比较好的;而做一些蓝领工作的、月薪微薄的,「好像」都是学历比较差的。但,学历并不完全是主要的「因」。你说,对对对,这个「因」,是来自社会上其他人,就算毕业生不觉得自己学历不够好,社会也会告诉他,他的学历不够好!社会才是罪魁祸首!我则发现,不不,这个「因」是种自个人之前的源头。
住在加拿大时,我们家曾认识一位家长,标准的升学派(我身边很多这样的家长),曾用一句话,形容「读烂校」的学生:「你看,联考有什么好骂的,一生有三次机会耶。」
「三次机会还不够?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她指的「三次机会」,当然就是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所三次。考不好高中,想办法在大学的时候考好一点啊。考不好大学,那研究所再想办法啊!三次都考不好,一定「哪里不对劲」或「哪里输别人」,就不要再xx了。
这位母亲的论点常常令人作呕,她的确是学历至上,把学历放在第一,考不上的就应该被社会遗弃。不过,除去那些冲动话,这位母亲倒点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一次撞墙,墙还是不破。二次撞墙,墙还是不破,为何还要再撞一次?为何要继续去训练自己「撞墙」的能力?难道这世界只有「墙」吗?
是的,你考不上好大学,「OK, So?」
就无路可走了吗?
我们有没有人去想过,为何社会会造成他们执意,「一定要去念一所大学?」
说实在话,或许,这位年轻人真的就是比较不会念书,或不适合念书。或许他真的就是坐不住座位,成天胡思乱想,个性冲动,虎头蛇尾,老爱成群结党,静不下来,为何我们要逼他生成意念,希望再去念四年的大学?
你说,他们想求学、得到与其他「好学生」一样的「待遇」啊!但他为何要接受「挂车尾」的待遇?在其他领域,他可以当头啊。
你我皆知,学校或许是锻炼人格的地方,却不是最适合自己「学习」的地点。这世界不可能全民都爱上学、全民都适合念书,为何他们都要走一样的路去念大学?
我发现,学历差的,来面试的「气势」就比别人差一截,他们不是看起来过于谨慎的走这条路,看起来钝钝呆呆若有所思,就是看起来又过于潇洒的走这条路,看起来几乎粗鲁没礼貌。这是因为,他一路下来一直被人「提醒」这件事,自己的信心就没了,耕耘四年的一个学校,他没学到什么(好学校都没学到什么,更何况是烂校),又带着一个不敢逢人便说的「学历」。
他们不知道的是,身为面试官,常常压根儿没去看学历,就直接面试,也直接聊其他经历与专长。直到我看到这个人「好像怪怪的」,反而才会促使我去看一下学历,有时候才「喔」恍然大悟。勉强自己走和别人一样的跑道,最后反而变成「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也是支持「烂学校」可以自然淘汰,但我确实也希望它们可以快一点点被淘汰。因为它们有时在误导年轻人,来来来,有钱就来读书吧,有学历喔!这不会让年轻人「玩」了四年,而是「晚了四年」。
晚了四年,去理解这不是他的路!不要东张西望,应该走自己的路!他们晚了四年,去看到原来只要有了前几个工作经验,即使是烂烂的也会起飞。他们晚了四年去看到这社会有很多「证照」,比学历还能证明他们很行!然后,大家晚了四年才知道,原来当前台面上真正成功的「大人物」,有一半以上根本没念大学。
当前拥有快乐生活的40岁人士,有一半以上也根本没念大学。
昨晚,我太太搭计程车回家,司机是一位年约35岁的男子,驾驶座旁边,摆着一本看似普通的高中国文课本。一个成年人,旁边摆一本中学课本,实在有点唐突。
我太太禁不住好奇问,「你在念啥?」
司机先生回答,他想要考机场的「观雾员」。啥?我们听成「公务员」,结果他说,公务员不可能啦,「对我来说,太难考!」,还要计算机啊、经济学啊,不如「观雾员」,考试只要基本的国文数学就好。虽然它是「遇缺才补」,但他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等,慢慢等,慢慢等。司机先生说,他一生就只想要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开计程车太不稳定,从前一天赚1500,现在只能赚1000。他已经决心要考「观雾员」,现在得每天五点起床开车,开到晚上六点就要去上课。
这是他的生活,他自己的路,走得多好。
我们不应该晚了四年才知道,40岁以后的人,不会管别人的路,只有自己的路。假如是那样,现在干嘛走得这么「左顾右盼」的,什么名校烂校,都是年轻时的回忆,只要做自己最合适做的事,尽力的做到最好,通通都是名校之路。
有必要时,我会大声说出「我是史丹佛毕业」,因为它的确为我加分,它是我的武器我的证明。但你也有你的武器,从小就会修理收音机,耳朵特别灵敏,有语言天份,身高190。说不定你唱歌很好听,张嘴感动所有人;你的笑容很迷人,见人就融化了他……到最后,每人都有自己的路。我再也不会看到隔壁了。
知道这样后,就没有学历的问题了。马上摆脱,因为,「没看到」。这样,我们提早成熟了。
提早成熟去了解到,没错,三次机会都没把握到,但一生的机会,岂止三次而已?每个人都有几千几百次,每个地方、每个缝隙,都给每个人好多条路,因为三次机会的阴影,而不专心走自己的这条路,我想,未来失去的才是真正的无可弥补的东西,那时候,就真的是很可惜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