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互联网it |
这次在网络上看到一则「职场双B术、美丽新女力」文章,它讲到一种上班族应该学习的新概念叫「BQ」,就是Beauty Quotient,美丽商数。文章说,打扮美美的上班,为女性带来更多的自信,「…舒解着办公室僵化而紧张的氛氛,男同事在一旁更是看得心情愉快,工作效率大增。」
是吗?旁边人连忙把「BQ」二字抄下,她的本子里已经有好多个「Q」,从一开始的IQ测量大家的脑袋水平,EQ(Emotional Quotient)则是我们的情绪合群商数,到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数)、CQ(Creative Quotient,创意商数)、MQ(Moral Quotient,道德商数)、SQ(Spiritual Quotient,信仰商数)、FQ(Financial Quotient,财务商数),然后现在又有BQ,也有人搞笑「BBQ」。
总之,我们住在一个,Q不完的世界!
以我的直觉,接下来,Q这个东西还会继续走下去,比如会出现当前Q始祖的「徒子徒孙」,像EQ生出了「SQ」,Smiling Quotient,微笑商数,帮助你EQ搞更高;BQ也会出现「HQ」,Hairstyle Quotient,发型商数,长长发丝飘过去让同事招架不住;我们会慢慢看到,诸Q们也会互相搞「并购」,于是出现「IEQ」,智慧与态度兼美的职场达人,还有「MCQ」,爱搞怪又有道德观的新新人类…。反正大众传媒每次想推广一个新题目,厂商每次想卖它的产品,作家每年卖一本书,就要想办法为我们上班族已经忙碌又痛苦的上班日子中,硬多塞一个Q,英文字母一共有26个哪,后面还有好多个Q可以取用。
我认为,上班族要成功、要快乐、要幸福、要有竞争力,上班族想要与众不同,真正关键不在什么Q的「什么」,而是后面那个「Q」。
Q,就是「商数」的意思。智商的「商」就是这样来的。这数字,和我今天过马路等红绿灯上面的秒数数字很是不同,等红灯我看到要等70秒,70秒后就没了,但这些IQ、EQ、AQ…有的没的「商数」,却会跟着我们一辈子,它虽然没有被量化(注:是「尚未」被量化),但当前看来,谁比较多,谁比较容易成为职场上公然的赢家!
仔细瞧瞧,Q其实是个陷阱,普天所有努力的上班族同胞,当货品摆在架上,一个一个比价钱、比功能、比美观。当我们将很多个Q如此琅琅上口,下次看到任何人,面试五分钟之后,我们可以直接下评语:「这个人的IQ很高,EQ不行,AQ还不错,BQ高于平均值,CQ比刚刚那个差一点…」,最后虽然不至于给他一个分数,但已经把他的高低排出来了!Q根本是个「比较」的量尺,给社会主导人士一个快速评量下面帮忙做事的人的工具(你有听过有人在评郭台铭、蔡明介的IQ、EQ、BQ吗?)它也是让同侪之间互相推挤下马的工具,只要你在几个Q上面赢人,基本上,就是被主流职场接受的一个保证。
职场年轻人,不该被这样一堆不知其来何由的「Q」给定位。不,不只是职场上,任何一位活生生有热血在身体里奔流70%是水的人类,都无法被简单的几个「Q」给定位。每个人的特质都有它的缘由。有一个笑话说,你生日那天,发生什么事?答案是「这世界多了一个人」。嗯,「多了一个人」,听起来是个微不足道的事?但每个人的被制造,都是万分之一机率打中的生命奇迹。看我们的DNA,记录了几千万组的「个人设置」,大自然已经告诉我们,人是不能用几个Q来说尽的,为何要用几个大大粗糙的「大纲」来把自己Q进一个比较表里?人人都是美的,人人都有可用之处啊。
可惜的是,谢谢了这些方便的Q理论,主管们常常就直接as is,不会再去追究它缘由,反正,你EQ不好就是不好,你这点就是差!你就是逊掉了!很少人去探究,一个EQ显然很差的家伙,拙于应付他人,每个环节都不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解决那点,他就成为有潜力的员工。而EQ差的人,一路跌跌撞撞,后来有可能也顺便养成了其他人没有的特质。但,这特质若还来不及被叫成一个新的「Q」,没人会把它当作评分标准。
很多有潜力的人,就这样被几个Q给打进冷宫,被遗忘了。或是被视为次等,有缺陷。
在加拿大求学时期,我其实就有很深的感受了。老外社会很重IQ,他们喜欢「聪明绝顶的人」,在亚洲,聪明还要谦逊,谦逊之余也还要努力,只靠一颗大脑的人,并不是我们所崇拜所学习的对象。但在海外,那些大脑怪人才是大家所崇拜的对象,大家闲暇时,也喜欢解一些很难的题,然后考考对方谁解得比较快,大家都想让其他人羡慕与崇拜。我那时候就默默的觉得,IQ这件事还真「残酷」,天生就注定,天生就排好,把自己排进这个排行里面,假如是排在中下,自己很不爽;若排在前几名,也只是高兴个几年,毕业后,我会飞到更好的学校、进入更棒的公司,我身边又会充满更多的IQ更高的人,我的排名又掉下来。这个排行,是一辈子永远排不完的。
不过,你说,接下来的其他Q,其实都不是要评量,反而像是鼓励大家、指导大家职场的正确方向,不是吗?但这是另一个陷阱,看,EQ是可以学习、可以提升的,但它肯定也带有一些天生的特质,有些人或许在EQ上就是没有sense,有人就是不能CQ,有人心脆弱一点无法AQ,于是,又落入IQ那样的「一层又一层,比一生比不完」的可怜循环。可怕的是,当我们将EQ叫得这么习惯,这个「特质」变得愈来愈「理所当然」,主管连想都不用想,就开始以它作为大方向之一,看人或看考绩,就「只评两种Q」、「只评三种Q」。一个原本拿来励志指导的方向,终于还是无奈的变成了评比的标准!
昨天,我在MSN上面问朋友一个人的电话,朋友说了,我跟他「3Q」,然后他回我,「No Q」。我想想我这几年的想法,应该可以用「No Q」来形容。
No Q就是,有这个guts说,我哪个Q都没有,我哪个Q都不信。
什么都不信,就是说当有人问我,你觉得你的IQ如何,EQ如何,你或许还是给他一个他想听的答案,但心里说三次,「No Q」、「No Q」、「No Q」。
我拒绝被几个Q决定我的特质,我拒绝被几个Q排行在浩浩人海之中!
每个我,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一个独特的无法被几个Q给道尽的我。这叫做,真正的尊重「自己」的存在。我也是个写作者,不能保证明天不会也发明一个Q,但是今天可以偷偷告诉你,选择「No Q」至今,我们无怨无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