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北京教授点评吴礼权新作历史小说《说客苏秦》、《策士张仪》
(2012-04-12 14:29:22)
标签:
长篇历史小说吴礼权孙玉文杂谈 |
折衷文白之间,接续中国古典小说传统
——读吴礼权教授长篇历史小说《说客苏秦》、《策士张仪》有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
最近接连收到我的朋友吴礼权教授从上海寄来的他的两部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和《冷月飘风—策士张仪》。其中《远水孤云—说客苏秦》,我更是在前年就已经先睹为快了。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之一,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之一。说客与策士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苏秦和张仪。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具有传奇色彩,还因为他们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冷静而客观的把握,善于抓住人的心理而进行游说,因而其游说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社会进程。古代名著《战国策》中不乏描写他们的精彩笔墨,司马迁《史记》更是分别为二人立传。司马迁说苏秦“智有过人者”,苏秦和张仪是“倾危之士”。礼权教授秉承《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清章学诚语)的历史小说创作理念,考史实,按地理,融入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进行人物形象的加工改造与故事情节的铺排推衍,踵事增华,使二位说客策士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
我国长篇白话小说的语言素有文白并呈的传统,《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是如此;长篇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就是这样。尽管有文言文的成分,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读者。礼权教授的这两部历史小说又将这个传统给接上了。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人类语言中最具创造性的部分。”文白并呈,这里面蕴含了创造。在此,我要重申我在给《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写的推介语:“(这部)小说的语言,特别是人物对话的语言,常折衷于文言与白话之间,既有简洁古朴之雅韵,又明白晓畅,犹如行云流水;作品对苏秦作为‘说客’的语言的叙述,多浓墨重彩,情、景、理交融,让人真切感受到纵横家的纵横捭阖、雄辩滔滔。”
礼权教授长期从事古典小说和汉语修辞学、汉语语言学史的研究。换句话说,是从事抽象思维的工作。现在出版的这两部小说,笔力可谓凤翥龙翔,才华可谓凤鸣朝阳,小说体现了他形象思维的才华。由于思维习惯的影响,长年从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容易受到抑制;尽管有从事抽象思维的先生也能很好地从事形象思维,但毕竟是少数。记得有两位已故的从事唐诗研究又有极好的诗歌创作实践的名家曾经跟我说,研究唐诗,最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旧体诗。这当然反映他们认识到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作用,也反映出他们对目前研究工作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存在某种程度脱节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礼权教授做到了既从事修辞学与古典小说的学术研究,又躬行实践,进行文学创作,令人钦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