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让我们在反思中前行
(2008-11-10 21:06:03)
远程炮
第9个记者节如期而至。想必今年的记者节,绝大部分同行感受不到兴奋和荣耀,内心充斥的或许更多是悲凉和耻辱。在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媒体记者论坛里,绝大多数同行仍在痛心那真假记者混杂排队领取“封口费”的耻辱一幕,反思我们“铁肩担道义”的新闻道德准绳何以遭遇如此的不堪。
3C媒体江湖同样险恶丛生。就在大半月前,圈内终于证实,曾经的中国IT业第一名记刘韧因为涉嫌敲诈和诈骗13万公关费而被刑事拘留。于是,在这个没有荣耀却饱含风险的记者节里,重新审慎检讨媒体记者内心的使命感和道义之心,实在很有必要。身处其中的我们,必须抱团反思,坚守着真义前行。
首先,舆论话语权的客观表达,与记者的真假无关,靠的不是手中所持或没有持有的证件小本本。多少民间真相,由网民穷追不舍而得。多少正义文章,未必由持证的在编记者写出,也未必不能达到传播的威力。
其次,不知从何时起,号称“无冕之王”的部分媒体记者,慢慢习惯于混迹在红包和新闻发布会之中,沉沦于各种潜规则之下。对于那些常常跑会的3C记者,采访对象多半是时刻绷紧商业利益神经的商人,他们爱忽悠,知道如何用最低的代价换回最大的利益。于是,越来越多的同行醉心于跑会,摘摘通稿材料发回交差了事。对媒体而言,基本上投乎其巧送之以谄媚,报喜不报忧,只写所谓的“正面报道”,忘记了媒体职业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比之更可怕的是,新闻记者没有了激情,没有基于内心世界对新闻信息的追逐和对新闻真相的热情。当厂商掌控新闻信息的技艺越来越娴熟之后,越来越多的媒体同行丧失了新闻斗志和采访激情,懒于实地采访,懒于掌握第一手素材,懒于核实应当核实的材料,甘心于做“材料记者”,满足于道听途说。这类记者坐家的采访方式通常是打一个电话,要几个关键数据,配以“合理想象”,随即一大篇精彩绝伦的重头稿出街。
如果说网络媒体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而故意屏蔽掉对自己和对广告客户不利的文章,长篇累牍地将自己的枪手文章置顶,还算是一种短视的新兴媒体运作方式,那么传统媒体如果继续习惯于上网抄故事,下网编通稿,甚至连新闻发布会的问答提纲都要企业公关代拟,主动放弃自己的采编权利,甘于充当群众演员拙劣表演,则无异于职业自杀。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