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做媒体记者八年了。带过很多实习生。其中绝大多数的他们,尤其是非新闻系专业却份外憧憬于当记者的,总是觉得媒体力量的强大,或者媒体工作的神圣。
我向来不愿打击别人的积极性,尤其是年轻学子对社会的美好渴望。就我自己而言,虽然日复一日的重复采访写作,也常常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因为一点点的肯定而变得心情格外开朗。
但很多时候,我也总忍不住地觉得悲哀。为自己身处的媒体环境,也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有时候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努力而无法左右编辑,或者商业性更浓甚至利益不均衡导致的条块分割。如果有意见相左,则更多的是搁置争议,版主说了算。
更多的则是,即使得到了战友的支持,却左右不了圈内圈外的干扰。前几天广州同行**时报财经版面改版。正值我从上海回广州的飞机上。有幸认真的拜读。不读则已一读惊人啊。
两篇文章随后在网络上引起争议颇多,有赞有弹。在我却至今坚持认为,如同嘴巴里塞了两只苍蝇一般恶心不止。第一篇大意是格力空调加速退出一线城市市场。理由是国美电器刚刚抛出的50亿元空调订单,其中没有格力。第二篇大意是探讨松下经营理念,得出的结论是,松下太小气,成不了大事业。
两篇文章的作者我都认识,皆是很有敏锐捕捉新闻点灵气的小姑娘。我也曾在多个新闻发布会,活动现场有过或深或浅的交流。因为了解其所在媒体的经营广告主导体制,一般情况下做出些出格卖点或者强奸本意的炒作,也是颇能理解。
不过这两篇同时发表在象征时报全新改版的重头文章,却令我不寒而栗。
第一篇文章在妄顾事实片面得出格力被赶出一线城市卖场的不实结论的推论中,居然数次点名道姓地引述媒体同行的评论作为佐证。其中既有资历甚深的家电名记,也有初涉江湖的新人。而文章一致在其实名身份背后,一律冠以家电行业资深研究者的大幅,来评论格力的不好,格力模式的失败。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些话全是乱编乱造硬扣在同行上的评论,一如当前行业文章中无数的所谓业内人士云,其实都是作者本人言论。所以震惊之情油然而生。当原本作为旁观旁述的记者成为同行笔下用来攻击别人的武器时,这样的杀伤力对读者将是怎样的误导!!!
我不才,不得不佩服这炮制文章的导演功力。还算有良心,没有点我的名。以免麻烦,下了飞机立即致电过去打招呼,绝对不许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而同一天其文章中两位被点名的同行也打电话过来大呼毫不知情,声言怎能如此被骗。
第二篇着重批判松下电器经营理念的小气刻薄,一如作者文笔的无知(请原谅我不得不用这样刻薄的词句)。内文有几个观点,其一借用杜撰出的某人披露,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逝世之日,家人在其卧室里找出数不清的日元现钞,松下创始人的小器守财奴经营风格由此而生。(这个细节我无法查实,但作者的解释却是“反正有听说过。”)其二是松下很少参与公益活动或献爱心活动,如日本有“丰田杯”和“富士通”杯围棋赛,松下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只顾赚钱的“守财奴”企业;(好像我知道的是,松下自1988年始就一直是奥运会的TOP赞助商,松下近几年在中国也是一直斥巨资赞助我们的国球乒乓球超级联赛,其公益赞助似乎不亚于富士通或丰田);其三松下的公关活动做得很差,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很差,远不如丰田与本田;(丰田本田公关是好是坏我没接触过,但我知道,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象征石狮子向“霸道”汽车下跪的辱华广告案的主角,就是“丰田霸道”一手制作。)
……不想继续枚举了。
……不想继续枚举了。
我对日本企业也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我确定自己不会买日本车而至今买不到车。但是对日本企业在华运营还是努力去克服一知半解。他们较欧美企业确实要谨小慎微得多。他们过于谦恭的背后也确实掩藏着追逐短期利益的无奈。多位朋友对我讲述过其在日企工作的境遇的时候,也是冷暖人生,苦乐自知。
忍不住提醒下作者得注意分寸的时候,却被一句反问差点呛死:你不站在媒体的立“镏同行搞企业,却站在企业的立场批评作者,是何立场,是何用意?
还好不是文革时期,还好这是自由媒体时代。
凯歌兄说,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我也不断在反省我的立场,也想说一句,媒体,你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哎,无奈还在于,生活仍在继续,我还可能在松下的发布会现场,见到这样的作者。
前一篇:Baby diary
后一篇:旧作重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