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读课:利用阅读来学习

(2018-03-23 23:00:32)

教读课:利用阅读来学习

——以课例谈阅读教学观念的革新

福建省宁化县第二实验小学  曾扬明

一、从《威尼斯的小艇》两种阅读取向说起

观念决定态度,影响行为,语文教学观念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的历程和收获也会不一样。《威尼斯的小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选文,人文专题是:异国风光,异国风情; “语用”专题为:抓住主要内容,积累语言,揣摩作者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作为五年级学生,这样的教材编写意图,我们的教学行为有两种价值取向:

◆学习阅读,滑向文本的读懂。

定位于学习阅读,产生的教学思路是线型设计,因为学习阅读要符合阅读逻辑。阅读《威尼斯的小艇》,一般情况,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初读,从文章脉落上了解文章的顺序;精读,按顺序引导学生认识小艇的样子、小艇的作用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熟读,认识作者怎样抓住重点(小艇的作用)记叙;细读,欣赏文章精妙之处。如果立足“学”的角度,这样的设计是经不起推敲的,表面上是学生在读,实际上是老师早有“预谋”,预设好的教参,引导学生往坑里跳。这种阅读取向强调的是读懂,读懂《威尼斯的小艇》文本内容或作者的表达技巧。读懂别人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效果,不会有错,但仅此是不够的。

◆通过阅读来学习,指向运用的读。

定位在“利用阅读来学习”,产生的教学思路大多重于板块设计,主要通过模块来解决问题。这种教学观念,老师心中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什么?当然,依据文本特点和编写意图,可以预设多项内容:学习用比喻的办法描写出事物的合理特点(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小艇的样子部分);学习围绕中心来表达(课文第三自然段围绕“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来写)。学习作者利用生活事例,列举出小艇的作用和与人的密切关系,体现威尼斯人生活的情趣。(课文第四自然段)学习作者“以动衬静”的表达方式。(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以上这些内容都可作为通过阅读来学习,课文只是学习的材料。但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与编者对话的教学建议,我们就得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并实现编者的意图:作者为何用比喻就可以表达出威尼斯小艇独特的风情?(这一问学习如何用好恰当的比喻)作者写小艇,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出威尼斯的风情?(这一问主要是懂得作者从不同角度来写小艇,从而学习表达的多向思维。)两种阅读取向给我们的理性思考:

第一:从“核心素养”角度来察看。

什么核心素养?纵说纷云,不管哪种说法,都少不了知识和能力。笔者的理解以为核心素养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立言立人。学习阅读,当然也可以获取知识,这应放在第一学段。到了第二学段,应转向“利用阅读来学习”的教学观念,也就是学习阅读好文章,理解好文本的基本信息后,转向通过阅读,来学习语文能力形成所必要的知识。利用阅读来学习,我们从阅读活动中理解,因为阅读活动的发生有其特定的目的,如为了消遣娱乐而进行阅读、为了文学体验而进行阅读、为了获得信息而进行阅读、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阅读、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目的在阅读活动的具体实践中便体现为不同的阅读情境。

第二:从“语言文字运用”角度来思考

“语用”是年度热词,但最近的研究者中,忽视了对象:“语言文字的运用”可分两类:一类为文本作者的文字的运用,另一类为儿童阅读文本后文字的运用。我们关注前者较多,考虑后者甚少。通过阅读来学习,就是通过阅读文本,来学习并实践作者文字的运用,将文本的内容转化为学生文字运用的材料和样本,而不能单纯是理解作者的文字运用。阅读《威尼斯的小艇》,不单纯是理解作者打比方的写法、以动衬静的表达手段描绘出威尼斯的风俗人情,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作者这种表达手法来实现写作意图。阅读,谁都懂得重要。大强调大量阅读的同时,我们须谨慎思考,学生有读的对象,但为何而读,读什么?我们讨论的内容很模糊。

第三:从阅读主体学生角度来审视。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须凭借学生阅读的材料。但,学生阅读的材料是大部分是成人所作,成人的作品意味着有着成人的语境,如何将成人的作品化为儿童的营养餐?这就得依据选文策划相关的言语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阅读,提升言语能力。随着“全课程”阅读的推广,阅读能力已经不再被局限于学科范围内同,语文外的学科,也必须用阅读的方式来解决学科内的问题,这个能力的培养,我们语文学科要承担起责任。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教阅读,其阅读活动发生的目的是什么呢?单纯地作为一种特定的学科能力,而是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娱乐、学习、工作等等。这一精神具体体现为将阅读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与阅读活动的特定目的相联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蕴含着读书能丰富知识。这是学阅读的求知价值。除此外,阅读还有审美价值,生产价值,修身价值,等。这些都是指向阅读本身。阅读后欣赏威尼斯城市风景,学会读懂比喻句、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二、“利用阅读来学习”的教学特征

1.指向言语核心素养——用言语表达来解决问题。

利用阅读来学习的教学,主要是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完全某种特定情境的任务,解决某种特定情景的问题。这问题包括:语言的理解、言语表达等交际性问题。我们时常提核心素养,它不仅仅指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持久性。那么,我们语文课阅读教学的核心素养如何来理解呢?迁移过来,应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解决语言表达的理解与学习语文的表达问题。因此,关注阅读,也要关注文本类型与阅读的任务。

教《蟋蟀的住宅》,先布置学生阅读课文。阅读的点,可以从文本结构、作者的表达方式、用词的特点等多维度,让学生去选择。我们以文本结构,即“作者是如何安排材料的”为例来谈:

学生很容易发现,课文从三个层面来安排材料:寻找住宅、住宅特点、建造住宅。而小作者的作品却从建造住宅、住宅特点顺序来写,内容的顺序不同,区别何在?这就引出作者表达的一个话题,材料安排的顺序不一样,其表达目有区别。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以关联词的办法,这两个材料用一个关联词来说话:因为蟋蟀辛苦建造住宅,所以称为伟大的工程;之所以说是伟大的工程,就是因为蟋蟀建造住宅的辛劳。两者顺序不同,强调的内容也不一样,前者强调伟大的工程,后者强调蟋蟀建造过程,而且作为详写,后者更能说明蟋蟀这种不肯随遇而安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可见,材料的安排很重要。

读是写的镜子,当学生写得不好时,对照课文,再从课文中感受词语的准确性,情趣性。就如“随遇而安”这个词,不少学生写作时没用上。恰好,这个词是别有学问的。这时,扣住“随遇而安”进行教学:“随遇而安”的意思?“随遇而安”在课文语境中的意思;随遇而安在生活中的意思?“不肯随遇而安”在蟋蟀身上表现什么精神?

2.指向文体特点——因文而教,确定内容。

第一类:为文学体验而进行的阅读(文学型文本)

在文学性阅读中,读者参与到文本中,专心于文中想象的事件、环境、行为、因果关系、人物、氛围、情感和观点,并且享受语言本身。要理解和欣赏文学性作品,读者必须将他个人的经验、情感以及语言鉴赏力和关于文学文本的知识带人到阅读中。对儿童读者来说,文学类文本为他们提供了探索从未经历过的情景和情感的机会,以及经历一种从未得到过的在想象中自在体验的机会。在HRLS评价中使用的主要的文学文本的类型是叙述性小说。

     第二类:为获取和使用信息而阅读(信息型文本)

在为信息而进行的阅读中,读者不是参与到想象的世界中,而是关注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通过信息类文本,读者能够知道世事为什么是过去和现在的样子、为什么事物是那样形成的等等。读者能够超越对信息的获取并将其运用于推理或行动之中。信息类文本不必从头到尾的来进行阅读,读者可以从中选择他们需要的部分。这类文本有很多种形式,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尽管两种方式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在一篇文章中可能同时使用这两种方式,但是这两种组织方式对读者的要求却是不同的。信息类文本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标题或其他类型文本的组织结构成分。

 ①按时间排序的文本:这类文本需要按时间顺序呈现观点,此类文本会叙述事件,例如历史事件、日记、人名单或信件等。详细描述真实生活中事件的传记和自传是这类文章的主要形式。其他按年代顺序组织的文本是程序化的,如处方和说明书。

 ②非时间排序的文本:在这种文本中,信息和观点更多是按逻辑而非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的。例如,研究报告可以描述因果,介绍文章可以比较、对比社会或天气,社论会呈现观点、进行辩驳或是提出证据,许多观点或主题可能会边解释边描述,论点或者一个观点的提出都可能会和论据在一起出现。说服性文本的目的就是要影响读者的观点。在争论和说服中,读者必须跟随着观点的逐步展开,将批判的思想带到文本中,以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些信息类文本是说明性的,解释或描述人、事、物。在按主题组织的文本中,主题的各方面在文中一起呈现和描述。最后要注意,对信息的呈现不是必须要用连续文本的形式,这些形式包括小册子、列表、图表、表格、曲线图,以及那些需要某些阅读者执行的文档,如广告和通告。

三、“利用阅读来学习”的观念有什么策略

利用阅读来学习,在语文课程层面来说,可从三个角度来讨论:一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确定学生要学什么关于语文的内容,再形成学习策略;二是从阅读

1.用阅读来获取信息,进行信息的加工。

老先辈贾志敏先生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个片段或许很能说明问题,下面笔者试以析之,看能否给我们启示。

课文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就这两个自然段,按常规教学,我们的目光往往会盯在通过“拮据”和“梦寐以求”等词语,体会“我”家条件的贫困。这样,教学指向课文内容理解,课堂耗时在回答和分析,循着教师设置的一个个问题,学生不断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得出结论。然而,贾老师遵循学语文的规律,把教学内容瞄准在读和复述,指向学生的言语实践,而非理解内容。

首先是读,他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课文,特别重视指导学生读好母亲安慰一家人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读好后,又指名几位学生反复背诵,学生一个比一个背得好,这一反复背诵的过程中,适当纠正提醒,然后表扬“读得好”,所有的感悟体会都在“读得好”里头。贾老师说,母亲的话读熟记住了,比什么都重要。 

然后是复述训练。出示“拮据”、“梦寐以求”和“一辆玩具汽车”,他让学生按顺序用这些词说说对两段话的理解。有学生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家很拮据,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贾老师再把“汽车模型”放到“拮据”与“梦寐以求”两个词的中间,再让学生说:“虽然我家很拮据,但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梦寐以求的……”

仅此不够,贾老师又再交换“拮据”和“梦寐以求”的位置让学生依内容说话,问:“现在谁会说?”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我家很拮据……”

贾老师更为巧妙的是,最后还在“拮据”后加一个“?”,示意学生继续说。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父亲梦寐以求的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我家很拮据,这怎么可能呢?”

你看,贾老师对有关理解内容的问题一个不提,然而,从学生的表达看出,不但理解课文内容水到渠成,而且积累、内化了“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会熟练地运用,还概括两段话的主要内容。

2.用阅读来获取知识,进行能力的培养。

2014年全国赛课甘肃的牛筱琼老师以“心理描写”为教学内容,选择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幻象内容,作为学生阅读后学会幻象的心理描写对象,牛老师有意回避常态下的直观式心理描写。可见,在阅读教学的语境中,基于表达的课型,执教老师心中都会有明显的语文知识,这语文知识凭借选文和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得以呈现。牛老师的课大致流程我们用图式来了解:

四幅图——生第一次练笔——链接课文——生第二次练笔——互读习文

       (内心独白的描写) 幻象)  (学习幻象的描写)

从这个教学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出,牛老师在课的开始阶段出示四幅图片作为学生学习表达的素材,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指导练笔,提炼“内心独白”和“旁观分析”两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随后,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幻象表达”的妙处,又回到四幅图片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幻象”的手法刻划人物心理活动。不管从教学的形式,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其可借鉴的地方:

1教学形式上两次练笔的价值。牛老师安排了两次练笔,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在比较的实践中产生新的语文知识——幻象在作文中的运用。第一次练笔,学生基本按常态的表达方式,即牛老师所说的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然后过渡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幻象部分,通过朗读、发现,迁移,让学生学习用幻象的心理表达方式来对四幅图想象写作。比较中发现,比较中习得表达的知识,这是两次练笔的价值。

2.教学内容上两项知识的价值。很明显,两次练笔呈现的两类心理描写的知识:内心独白式和幻象式。我们认为,牛老师出示的四幅图,哪种心理描写的知识都可运用其表达中,也就是说并不能否定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就不行。当然,这堂课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学生熟知的“直抒胸臆式”心理描写与文中用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方式两相比较,在敞亮与隐晦、直白与隽永、写实与浪漫的咀嚼中体悟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洞悉本文的写作秘妙。

也有人质疑,《卖火柴的小女孩》为创新而创新。争议集中在:文本创新运用无可厚非,是否丢掉了语言文字?是否为了表达而表达?形式的创新是否不要内容了?正如王雷英特级教师所提出的思考:遵守常规与追求创新是怎样的关系?诸多的争议,也是本课带给观课者最大的启示。也有人质疑,这堂课不失创意。教师把经典文本定为读写例子来处理,简单有效,一课一得。当然,这也值得商榷,毕竟是安徒生的经典作品,如此功利地指向语用,是否降低了定篇的教学价值。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读写能力的发展,还有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提升,等等人文内涵的东西。语用能力的缺失,并不可怕,而人文精神的丢失,难以估量。

人们的质疑从另一角度来反思:为了学生的表达力而教?还是为学生表达而教?“表达”与“表达力”,一字之差,行为也就会不同。“表达力”是学生在表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而表达,则是学生表达的一种行为。可见,“表达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表达力”的培养得从长远考虑,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儿童的表达力奠基,重在实践与积累,厚积薄发;如果是为表达而教,就容易产生急功近利之嫌,我们当前的表达课堂基本上追求课堂暂时的精彩的表达现象,这种表达课容易功利化,浮躁化。

3.用阅读来表达观点,进行思想的形成。

未闻先知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我听课的日子里。老师还没有上完课文,我就知道,会给孩子什么观念了。

这一次,老师执教《慈母情深》,母爱是上课的主题,提问题,找句子,品读是惯用的伎俩。配上音乐,深情地呼唤母爱,是老师煸情的工具。课听到一半,我就知道老师要练笔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请你补写省略号的内容,想象写一段话。学生的练习结果,不用看,我就知道,肯定是写“我”内心的母爱,母亲的辛劳,作者的流泪,反正把母亲的形象定位在因为辛劳。到了评课的时候,我真不懂如何来说。感觉学生被装进套子里。所谓的装进套子里,就是学生被定势为“母爱”。或许,我们换过一种思维:作者是看到这样的母亲(感受到这样的动作、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这样的场景),他的心里想了些什么?王晓声对母情的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