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三种教学思路
(2011-01-22 23:55:40)
标签:
杂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学弈》三种教学思路
福建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文言文。小学阶段文言文教什么?如何教?往往出现几种情况:一是重“言”,把文言文上成了古代汉语课,其模式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读通课文——疏通字词——翻译课文——分析课文——教师小结。另一种是重“文”,把文言文上成了古典文学课,其模式是:故事引入—— 整体感知——翻译课文——故事分析——思想领悟——作业布置。作为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要在“文”“言”相融的情况下实现教学价值,即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辨证看待“文”与“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文”“言”相融呢?笔者以《学弈》为例,谈三种教学思路。
一、随“言”教“文”,“文” 融于“言”
此设计以语言的理解为教学主线,在理解语言的同时,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方法,这样,在“言”教中落实“文”教,使“言”“文”相得益彰。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解“弈”。
2.看到课题,你想问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1.正音:鸿鹄(hú
)缴(zhuó)
2.断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朗读。教师先范读,学生再读。
(三)疏通字词,理解内容。
1.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释词:诲
问题:(1)一人虽听之的“之”是指什么?思援弓而射之的“之”指什么?让学生了解古文中“之”的基本用法。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释词:之
问题:(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那个好好学习的人)整句话又是怎么来理解的呢?(2)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四)明白道理,巩固提高
让学生结合原文,理解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教师相机板书:
一人: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五)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1.读了本文后,你们明白了应该怎么来学习了吧?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件发生?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2.熟读成诵。
设计说明:此设计以“言”为主的思路,即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住难理解的字与词来理解“文”,从而感受到文中下棋人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
二、随“文”教“言”,“言”融于“文”
此设计主要是以内容和表达方法为主,以人文为主线,在理解内容和表达方法中,结合有关词句的理解,在“文”中落实“言”,使“文”“言”相融,和谐共生。
(一)背读名言,导入新课。
1.出示孟子的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导入新课。
2.“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这是一篇融知识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和断句。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学生可依据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教师释疑。)
3.找画面,讲故事。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画面: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谁来描述一下这两个人下棋的样子?
(2)想象两个人下棋时的神态。“专心致志”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三)结合故事,道理分析
1.探究“曰,非然也”的内涵。不一样,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不一样啊!你能分别找个词语来形容他们吗?出示:其一人
2.如果有人问你专心致志出自哪里,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它出自《孟子.告子》中的《学弈》一文,我还会背其中的这句呢!(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
(四)结合生活,拓展延伸
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在课文的前面还有一句话。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今夫:比如说吧。
2.总结:文言文精炼,有味道,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如我们熟知的《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改编自文言文,同学们可在课后找来读读,你会感受古文无穷的魅力。
设计说明:此篇设计围绕“文”,即通过找画面,讲故事的形式,再结合重点词语的理解,感受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三、随读教“文”“言”,融“文”“言”于读
此设计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让言与文相机融入读中,从而达到熟读成诵且理解此文的道理。
(一)读名言,导课题。
1.“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2.介绍孟子。 (课件:孟子画像,介绍: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与弟子们合著《孟子》一书,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学弈》即出自其中一篇。)
(二)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1)声音洪亮,字音正确;(2)在课本上注出难读的字。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评议、正音。
(三)读好句读。
1.正确朗读下列句了,做好朗读节奏的划分,并结合划分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
(2)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3.借注释理解意思。
(四)读清层次。
1.再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同桌训练,一学生读原文,一学生读译文。)
2.讨论:
(1)说说弈秋是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的句子。
(3)看看第二个人学习得怎样?文中是怎样描述的?这句话怎么理解?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试加上动作演读一番。
(4)哪一句点明了二学徒学弈的结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读想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五)读后拓展。(试着读懂下篇文言文。)
守株待兔
宋①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②,兔走③,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④而守株,冀⑤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⑥先王之治,治⑦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①宋人——宋国的人②株——露在地面上的断树根。③走——跑,逃跑。④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⑤ 冀——希望。 ⑥以——用⑦治——统治
设计说明:此篇设计主要以“读”为主,通过初读、品读、诵读,在读上下功夫,理解了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生朗读完全达到了正确、流利的程度,可以说是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