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云老叟解读《千字文》之四:闰余成岁

(2014-06-14 19:46:23)
标签:

星座

分类: 儒家经典

闲云老叟解读《千字文》之四:

闰余成岁

 

此句常见解释: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

闲云老叟解读:

闰:《说文解字》讲:“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这样的,闰,闰月,由一年十二月划分之后余下的时日组成的月份,五年闰两次。每月初一行告祭礼时时,天子居于庙堂之中,而轮闰月天子则居正室门中。字形采用“门、王”会义,表示王居门中。《周礼》上说:“闰月时,王居门中,持续一整个月。”

余:《说文解字》讲: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大意是,余,表示语气舒缓的助词。字形采用“八”作边旁,采用省略了“囗”的“舍”作声旁。

在这句话里,余为“剩留的、多出的”的意思。《论语》里有一句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的余就是多出的意思。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句话,“曹娥之齐,鬻歌假食,既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中的余也是此意。当然后来的余音绕梁成为成语。  

闰余:这个词,是古代天文的术语。地球绕太阳一周需时约365又四分之一天,是实际上的一年,而阴历十二个月却只有354天,实际上差十多天不够一年。所以每过数年就要多加一个月(闰),以补足前几年欠缺之数。农历一年和一回归年相比所多余的时日。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提到了这个词,比如《史记·历书》中讲:“ 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裴骃集解引《汉书音义》:“以岁之余为闰,故曰闰余。”比如《汉书·律历志下》中讲:“盈章岁得一,名曰积月,不盈者名曰闰余。闰余十二以上,岁有闰。”

成: 《说文解字》里说:“成,就也。从戊丁声,古文成从午。”   

此句的意思是:成,实现,完成。字形采用“戊”作边旁,“丁”作声旁。,这是古文写法的“成”,采用“午”作声旁。

成在此句当为完成之意。

岁: 《说文解字》说:“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为五步。” 

此句大意:岁,木星。经过二十八星宿,走遍阴阳十二辰,十二个月一轮回。字形采用“步”作边旁,“戌”作声旁。古代律历典籍称代表五行的五星为五步。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这里的木星是五星之一。水曰辰星、金曰太白、火曰荧惑、木曰岁星、土曰填星。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一种。历史记载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所以岁最初有指木星的意思。

成岁:《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这里的成岁是成为一年的意思。

    闰余成岁“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在讲这句话之前,要清楚月的概念。月是从月朔到月朔或者从月望到月望的周期长度,这就是阴历。一个朔望月是月相一周的时间单位,单纯地月亮绕地球一周并不是一个朔望月,其实月亮、地球、太阳三者两次成一线时的时间间隔,就是从朔倒朔或者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

古代测一个朔望月长度是29.530851日,这样一年12月就只有354.37日,与一个回归年大约差11天。又由于一个月的实际时间不能用分数表示,所以朔望月分为大月、小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所以一年12个月只有354日,因而实际差了11日多,所以为了调整月份与季季的对应,就用加置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如果以朔望月为基础的阴历年系统,每隔三年插入一个闰月,即每36个朔望月加一个朔望月,则每年平均日数要比回归年少,就是29.53085x37= 1092.64,三个回归年,365X3=1095.75,于是第一个阴历年较回归年少11日,第二年阴历年比回归年要少22日多,第三年阴历年再加一个闰月则比回归年少了3日多,倘若阴历年每八年插入三个闰月,则每年平均日数又比回归年多了几日。古人根据长年累月经验,发现19个阴历年加上七个闰月,它的日数就和19个回归年的日数几乎相等。可以推算如下:

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19X365.75=6939.75

19年的月数:19x12+7=235

235个月的总日数:235x29.53085=6939.94975

由于19年要加七个闰月,因此在实际设置闰月时,往往采取三年置一个闰月,而后隔两年再置一个闰月,即“三年一闰,五年再闰”的方法,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具体实施办法。

引申这里涉及到了古代历法的知识,我们需要详细讲一下古代历法中涉及到的这一部分的内容。

一、什么是历法。

简单说来,历法是关于时间的计算方法的科学。时间,最为常见的是四个单位:年、月、日、时,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但是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我们通常说一年12个月,360日,这只是一个概数。假如真的一个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历法就不成其为一门学问了。

实际情况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这就需要进行很复杂的计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并且都能用整数进位,便于人们计算、使用,这就是历法。所以又可以说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比例的学问,是以这三个天体的运转比例为研究对象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比例关系,就是不同的历法。

二、阳历、阴历、阴阳合历。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属于阳历系统;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基础,属于阴历系统,把两种周期加以调和属于阴阳合历系统。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548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即使这样,同实际还有差距,因为0.242199日不等于1/4日,每4年闰1日又比回归年多出约0.0078日。这么小的数字,一年两年看不出什么问题,如果过了100年,就会比回归年多出约19个小时,400多年出生近75个小时,相当于3个整日多一点,所以阳历历法又补充规定每400年从100个闰日中减去3个闰日。这样,400阳历年闰97日,共得146097日,只比400回归年的总长度146096.8796日多2小时5322.5秒,这就大体上符合了。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缺点是历法月同月亮的运转规律毫无关系,月中之夜可以是天暗星明,两月之交又往往满月当空,对于沿海人民计算潮汐很不方便。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就是这种阳历。

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12小时44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逆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9.1秒了。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的回历,就是这种阴历。

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的历法。它既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基本相符,又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基本相符,是一种综合阴、阳历优点,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所以叫阴阳合历。我国古代的各种历法和今天使用的农历,都是这种阴阳合历。

三、置闰法

中国古代的历法和今天的农历,都属于阴阳合历系统,即调合阴、阳历矛盾的历法。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本来就不能配合,阴阳合历又如何去调合呢?然而我国古代历法用十分巧妙的方法把二者调和得非常协调,这个方法就是置闰法。《尚书•尧典》说明:“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就是说的置闰法。

中国古代历法的月,同朔望月基本符合,两个月一大一小共59日,这一点与阴历完全相同。但如果完全按照阴历安排一年12个月,354日,历法月虽然同朔望月基本符合,可是一年比回归年却少了11日多,三年就少了一个月多,为了既使历法月同朔望月符合,又使历法年同回归年符合,就用置闰的方法来补足这每年11日多的差额,就是到一定时候增加一个多余的月,不致使历法年同回归年完全脱节。置闰的方法,是逐步完善的。起初,商周时期三年一闰,到战国时就已经知道十九年七闰的闰周了。197闰,共235个朔望月。按中国古代大多数历法采用的“四分历”的岁实和朔策(朔望月的长度),19回归年同235朔望月是相等的,它们的关系是:19×365.25=235×499/9406939.7529也就是说,阳历的19年等于阴历的19年,阴阳历就完全调和起来了。

19回归年同235朔望月的日数完全相等,那就说明,任何节气,经过19年又必然回到同一天去。假如今年正月朔日朔旦立春,过19年后也一定是正月朔日立春,只是合朔和交节的时刻相差了0.25日,必须经过419年(76年),合朔和交节的时刻才能又回到原来的一点(朔旦)上。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把19年叫做一章,476年叫做节。

十九年七闰的闰周,同今天测用现代仪器实例的长度也基本符合。如19回归年总长6939.6018日,235朔望月总长6939.6879日,二者相差2小时416.3秒了。

闰月放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西汉中叶以前都放在年末,如殷周叫“十三月”,秦和西汉初叫“后九月”。从汉武帝施用太初历开始,就规定闰无中气之月。此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十九年七闰法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之一。

四、闰无中气之月。

地球每年在黄道上移动360°,从冬至起,每隔30°为一中气。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其中中气为: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和中气相对的节气。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15°为另一个节气。计有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二十四节气。称十二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例如20015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后,621日农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而当中这一个月(2001523日——2001620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现时的农历源自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和明末大臣徐光启编的《西洋新法历书》,明亡后此书呈献给清帝,改名《时宪历》,并且在1645年左右开始应用至今,期间略有修订。简略地说,现时的农历是中西合壁的历法,一年设十二个月份 (闰月除外),月的日数有30(大月),亦有29(小月),大月和小月的日数合计354天,这就与阳历的一年差1112天,与四季也不能时时吻合。为了补偿这些差异,农历规定每19年内加插额外7个月份作为闰月,并且用 “中气” 作为制定月序的标志。通常以雨水定一月(正月),跟着以春分定二月 …,以大寒定十二月,若是闰年就加多一个闰月,但一年365天里只能出现十二个中气,所以就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份作为闰月,例如闰二月、闰三月 … 闰十月,但不会出现闰十一月、闰十二月和闰一月,因为这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太阳扫过的黄经度较其它月份多,故此十一月、十二月和一月必有中气和节气出现,其它月份有机会无中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