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楚天舒——贵州龙场阳明心学悟道之旅心得体会

标签:
儒门 |
分类: 修身 |
2022年5月20日,在这个被注入无限的爱的日子,我们前往贵州修文,开启贵州龙场阳明心学悟道之旅,开启一次深圳三鼎修身书院特别的传习会课程。
因为疫情管控的需要,我们在贵阳东站都接受了核算采样。为了悟道,为了大家都好,遵守规则,排队等候,采样完方能出站,我们非常乐意。
原本计划3-4人拼车前往修文,结果联系到一辆合适的中巴,可以一起坐车前往,大家都觉得很好。车上大家还充分利用时间热身,主办方组织大家自我介绍,相互认识,甚至邀请家乡是贵州遵义的谌总用他的家乡话带领大家诵读《大学》总纲的部分内容,感受贵州风情,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大家对修文因此增添了几分期待。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来到了修文,顺利抵达龙场驿大酒店。酒店的外装饰,颇有中国古民居的味道,让人心生宁静,仿佛拉近了我们与文化源头之间的距离。
根据安排,先分房入住,稍事休息之后共进晚餐。孔学堂书局的副总编辑张发贤先生,孔学堂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曾顺岗博士,获悉我们的行程安排之后,为了有机会亲近先生,亲近学问,特意从贵阳驱车前来修文。先生获赠一本孔学堂书局出版的马勇先生的著作《中国儒学三千年:3000年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密码》,此行此书,仿佛在说:“一心恒久远,经典永流传。”
经交流得知,周北辰先生1996年师从当代大儒蒋庆先生,并随蒋先生创办阳明精舍,2000年辞去贵州师范大学的教职,投身儒家文化复兴事业,并在各地传道讲学。从3000年到周先生与曾先生,由远及近,让我们更深体会儒家文化一路的风雨兼程,感受到当代“新儒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屈不挠的风范。古话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享有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来之不易,值得珍惜。
21日一早,大家用好早餐,然后集合前往阳明文化园。大门用石条筑成,门额是“知行合一”四个大字,门前的大广场两边分别矗立四根石柱,每根代表一支“王门”,园内正前方是高高矗立的阳明先生雕像,整体设计壮观气派,朴实高雅,厚重庄严,置身其中,仿佛浮华瞬间烟消云散,宁静顷刻弥漫全身。我们每个人都领到一张酒店送的门票,带着充满期待的别样心情,准备入园近距离感受阳明先生悟道的场景,……
走在前面的伙伴,根据要求,扫码进园。一扫之后,出现“灰码”,要求“5天3检”,因为“灰码”,我们被阻止进园,虽然我们头一天的核酸检测结果是绿码,各自的出发地所做的核酸检测结果也是绿码。经沟通,对方仍然坚持这样执行之后,主办方积极联系相关人员,寻求特别的解决之道。于是,我们在门外静静感受中等候。此时,先生的一位学生的老乡顾昭及其女友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加入了我们。先生借此机会,也教导我们说,前往圣人悟道的类似场所,要避免过于活跃,更不能嬉戏,要注意用心感受,要带着一份恭敬与诚意,才有机会感通更多信息。为了完成“三检”要求,我们利用等候的时间去附近的医院做了一次核算检测。时光飞逝,不觉到了11点半左右,我们还是未能如愿进园。
此时,我们却获得一个消息,“玩易窝”可以进。
根据文献记载,阳明先生于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到达龙场。初到龙场时,因驿站破败无处居住,阳明先生便到离驿站不远的一个天然溶洞里居住,又在洞侧搭建了一个草棚。因为当年阳明先生经常在这个洞内研究《易经》,于是,给洞取名为“玩易窝”。“玩易窝”因为简陋,没有附带什么设施等原因,通常几乎没有游客前往。因为顾昭是本地人,用家乡话交流起来容易建立信任感,经真诚沟通,门卫或许被我们的诚意打动,终于决定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为我们开设专场——限定一个时间段,只允许我们进场,真是“当一扇门被关上的时候,老天同时也为我们开了一扇窗”。
门卫介绍说,阳明先生是在这里悟道的,当年秋天,他寻找到龙冈山“东洞”,觉得“东洞”比“玩易窝”高大宽敞,便迁往龙冈山居住,在那里建龙冈书院,开始给弟子们讲授他所创立的“知行合一”新学说。先生告诉我们说,阳明先生在玩易窝这一带居住了3个月左右。
我们在洞内缓缓前行,时而低头弯腰,时而伫立,静静感受洞内的气息。有的情不自禁跪坐其中,有的自然而然盘腿静坐,有的默默扶手高揖、行礼致敬,“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洞内还在滴水,那阴冷潮湿,悄然被我们忘在九霄云外;那洞内的电灯,仿佛在默默传递一个声音:“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漫步洞外的小径,感受圣人的气息,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依依不舍,……
先生问我们:“为什么阳明先生可以在这里悟道”?我们各位同学踊跃发言、众说纷纭。之后,先生在我们大家所述说的原因的基础上再给予点拨,让我们又一次体验先生的博学、慎思与“整体观”。是啊,仅仅被贬谪就能悟道吗?仅仅环境清静就能悟道吗?仅仅博学多识就能悟道吗?都不能。确实,悟道需要多种因素的凝聚与爆发。比如,阳明先生悟道还有诸多原因:当时文坛沉闷乃至接近窒息急需突破的大环境;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状元;自己在10岁以前就认为一等功名不是科第,而是成为圣贤;被贬谪之前意气风发、平步青云;不但被贬谪,还被追杀等等。先生说,真人才须懂理论、真修行与善建体。懂理论对应“知”,对应“文”;真修行对应“修”,对应“心”;善建体,是善于构建整体,对应“行”。所以,真人才是知修行合一的人。
当形式能服务于内容的时候,就不是形式主义。在玩易窝,大合影,小合影,单人照,应照尽照的感觉,所有的“相”,都是为了更好地链接圣人的气息,……
当我们三步一回头地离开玩易窝时,已经是下午。
我们选择了步行离开“玩易窝”,在玩易窝遗址公园,我感受到一片宁静与祥和,喜悦与从容,……
我们边走边寻找午餐地点。因为不熟悉,加上我们人比较多,我们走了好久,都没有看到合适的用餐地点,于是,我们决定化整为零,三五结伴用餐,然后再回酒店。
下午,我们在酒店一楼会议室聆听曾老师分享《人才培养——古今人才说阳明》的课题。先生认为,阳明先生悟道过程是儒家《大学》之“心法六步”的经典案例:第一步、止:石墩自誓;第二步、定:端居澄默;第三步、静:以求静一;第四步、安:胸中洒洒;第五步、虑:圣人何道;第六步、得:中夜大悟。
先生认为,从修身的角度,经典的学习首先从《大学》开始,特别是《大学》(总纲),先生传承的曾子家学就是以《大学》为蓝本的这支,所以,先生带领我们游学阳明悟道的龙场,别有一番滋味。
晚上,我们分成两队人,各自用餐。经申请,我跟先生一行共进晚餐。汪波鸿同学主动说由她请客,我们欣然接受。我们在听课时,通常要求是正坐,是要向先生行礼,要相互行礼的,是有互动的,是相对安静的;在用餐环节,我们遵照儒家礼仪安坐之后,开心享受美食与美酒,愉悦地交流与互动,非常放松,是相对活跃的,生机勃勃的——在席间,我们有呢喃细语,有声洪如钟,有抿嘴细品,有豪饮畅喝,有低吟浅唱,有放声高歌,有诵之咏之,有舞之蹈之,有深情表白,有诚挚期许,有开怀大笑,有俯首沉思,有海阔天空,有反观归心,……犹如《学记》所云“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礼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是为了建序;乐,是为了化序。礼乐双修,犹如《易经》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真正的儒者,就是能“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还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吃饭,仅仅是吃饭吗?
第二天一早,我们部分同学继续前往文化园门口,感受圣人的气息。还有部分同学,绕着文化园走了一圈。天空下着雨,地面积水甚深,回到住处,鞋子都湿了。但是,仿佛乐此不疲。
早餐后,我们再次去做核酸检测,想试试看在贵州做了三次核酸检测都是绿码之后,是否可以给予入园参观学习。核酸回来,我们继续聆听先生的分享。
如何看“知行合一”?
先生认为,“知行合一”,对于阳明先生而言,是开悟后的一种境界;对于后人而言,是实现开悟的一种方法;对于现代人而言,其实质是身心相合。
“知行合一”,是否也是阳明先生对自己的一种要求,正己化人的一种体现,对读书人的一种呼吁,对自己成事的一种总结?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是否须以身心相合为基础?
今天,要做到“知行合一”为什么困难重重?因为,在“知”与“行”之间,有一座桥梁,是什么呢?它是“修”。《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说:“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所以,只有真修实行,才能“本立而道生”,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真修者,是要主动吃苦,主动吃亏的。但是,我们今天面对苦难,容易选择逃避甚至抱怨;面对利益,我们容易选择获取而不是吃亏。所以,我们因此容易错过很多生命升华的机会,错过很多开悟的机会。犹如当今面对疫情,面对时局的变化,我们是反求诸己,归心求道,还是苛责于人,抱怨恼怒,烦躁仇恨?禹庭“十六字”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如果只是安于人心,或许依然有一定生机;但是,只有生发道心,生命才有机会提升。所以,每次挫折,每次磨难,每次“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都是激发我们的心之张力的宝贵机会,都是一次我们的生命实现突破、跨越与升华的宝贵机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机会,犹如面对带刺的玫瑰,采摘它,或许会伤痕累累,但是,却带来无限的美丽与浪漫,带来丰收的喜悦与幸福。在当今和平的中国,在当今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这样的机会或许更加难得,更加显得珍贵,更加值得我们珍惜?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们真的“志于道”吗?先生说:“悟道属于叩问法,人心如金钟,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立志为大叩,大叩可开悟;疑问为小叩,小叩可决疑。”当然,悟有大悟,中悟与小悟,有理上的解悟,事上的证悟,心上的感悟。《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如果我们真的“志于道”,那么,就要逆流而上。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贴“心”更近,才能更深体会“向内一小步,向外一大步”,才能更好地彰显“内在深刻、外在精彩”,此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古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生如果一帆风顺,是不可能悟道的。所以,如果一方面我们追求一帆风顺,左右逢源,或者抱怨苦难,逃避苦难,同时,又追求开悟得道,那是自欺欺人,南辕北辙。所以,先生说:“修身引领未来”!
中午时分,我们的核酸结果出来,都是绿码。经了解确认,还不够入园的条件,还要逗留五天之后。就这样,我们虽然握着文化园的门票,虽然住宿的酒店就在文化园的对面,虽然我们带着满满的诚意,我们与文化园咫尺天涯,……《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于是,安安心心享用午餐后,我们就直接前往贵阳,踏上返程。
在站台,我问先生的助理陈墨:“你们在几号车厢?”“在3号。”“是吗?在第几排?”“十一排。”“不会吧,我也在十一排。”“不可能!”“如果是,怎么办?”“如果是,我跟你换票。”“好的。我的是11D.”“啊?我们在B、C.”陈墨感到吃惊是正常的,连我自己也感到意外,毕竟,我是改签到D1881这个车次的。在庆幸自己因此有机会零距离请教先生的同时,我也觉知到自己的平和,毕竟,我是相信“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的。是否可以说,人生中所有的偶然,其实都是一种必然?回想自己:10几年来,为了儒道孜孜以求、风雨兼程;在19日修粮一天,为这次游学祈福;改签时下定决心,无座也愿意,知道先生回广州,为了有更多机会亲近先生,为了便于尽地主之谊;……
关于阳明先生践行的“大学之道”,根据我的理解,在火车上,我总结了一段文字,可诵可吟,在经多次优化后如下:“阳明大学,先于立志;一等功名,在成圣贤!吾惟俟命,知所止乎?端居澄默,有所定也!全神贯注,以求静一;安然自若,胸中洒洒!深思熟虑,圣人何道?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终得大悟,吾性自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这次贵州龙场阳明心学悟道之旅,我们未能如愿进入阳明文化园,是否也是一种独特的悟道机会?不管是去谁悟道的地方游学,关键还是要反求诸己。“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如果还执着于是否入园这些外在因素,还执着于外求,如何体会“圣人之道”?
阳明先生临终前说:“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古话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确实如此,此心光明处,极目楚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