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022年3月19-20日,深圳三鼎修身书院传习会(2022用世年)首次课程的内容,让我更深体会到真儒者的家国情怀,更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孟子曾说“君子三乐”,其中一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曾庆宁老师作为宗圣曾子的后裔,学道行道传道多年,对于“人才”,或许更有一种独特的理解与情感?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人才”?学历高,知识渊博,阅历丰富,人气旺,颜值高,还是位高权重?在曾老师看来,都不算。
曾老师主张整体观,他认为,真正的人才要同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通理论;二是勤修行;三是善建体。
曾老师说,懂理论,才能由明而诚,乃至化为人生的信仰;《大学》就是我们人生的必要理论,其中蕴含内外之道,思虑之道,成长之道,成事之道与修身之道;具体到“修身”,如何修意,如何修气,如何修体?至于整体观,在混元整体观,科学整体观之外,我们还有什么选择?
在我看来,一个人通理论,才可能构建自己的信念体系与思维体系,才可能呈现富有品质的理性,才可能建立高度、宽度、深度与长度,或许,这个相当于“立言”。
关于“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如何修?《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所以,分分秒秒,都可在修身之道上。曾老师说,行立坐卧,都有修身之道在其中,而曾子家学主张的“《大学》礼法”与“十步九通”,无疑是富有儒门特色的修身方法。
钟武强老师教导我说:“学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识观念层;第二层次是生活方式层;第三层次是道场呼应层。”今天无处不在的学习,有多少是处于第一层次?对于不少人来说,还陶醉于把“学以致用”奉若神明,作为自己学习的“指南针”,或者说终极追求。如果我们未能“与天地相往来,与圣贤相往来”,我们可能将所学用到何处,用得如何,造成怎样的社会影响?《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学”,或许跟我们今天普遍理解的“学”不同,至圣先师孔子主张的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与“学”的获得方式迥然不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境界决定世界,所以,如果我们自己不能从“学习型个人”升级为“修身型个人”,我们的家庭不能从“学习型家庭”升级为“修身型家庭”,我们的幸福感将会如何,我们的未来将会如何?古话说:“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还说:“以道制欲,乐而不乱;以欲忘道,惑而不乐”,如果我们背道而驰,我们学习再积极,结果会如何?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甚至可以说,方向不对,越努力,越悲剧!
曾老师认为,关于“修身工夫”,投入的工时很重要。确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子说:“强行者有志。”所以,真修行者都是立长志的人,是高度自律的人,都是主动吃苦,主动吃亏的“自觉”的人,乃至乐此不疲数十年如一日的人。一个人,自己怎么舒服怎么过,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是顺着人的“动物性”走的;怎么正确怎么做,这需要一个人的自觉,是逆着人的“动物性”走的,犹如老子所说:“反者,道之动。”“神性”是逆着“动物性”,乃至逆着“人性”的。用儒家的话说,是“顺则成人,逆则为君。”此中的“君”为君子之意。
诸葛亮说:“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说:“夫学,莫先于立志”。所以,要想真修行,立志如扎根,否则,都是说说而已。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唯有根正才能苗红。
或许可以说,修身,乃立德之基?
关于善建体,曾老师认为,真人才者,善于构建“知、修、行”与“心、身、家、国、天下”的复合生机系统,善于运用“知、修、行”、“在、有、能”与“知止、定静、虑得”等整体观。
有人说,思维可以分为七个层次:点思维,线思维,面思维,立体思维,全局思维,系统思维与全息思维。在我看来,曾老师强调的整体,没有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是不容易构建的。
在提出真人才的标准后,曾老师与我们分享如何成才的话题。

成才有哪些诀窍?
曾老师认为,专注是必须,俗话说:“专注造就完美。”还说:“一招鲜,吃遍天”。曾老师说:“只有一门深入,才能突破平庸”;律动不可少,古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三定”—定时,定位与定事,如何量变引起质变?《大学》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时间,犹如魔术师,时机成熟时,方能迎来妙不可言的结果;造位要学会。只有善于造位,才能更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统合综效。其中,我们如何“定位”?俗话说:“定位定天下。“还说:“定位不当,终身流浪。”但是,我们要修“心在焉”,还要修“心不在焉”,犹如《易经》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定位之后,如何“换位”?心中有别人,行仁义之道,才会乐意换位思考,善于换位思考。另外,如何善用“上位”?《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还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所以,“上位”势不可挡。一个完整的家庭,为什么要安祖宗牌位,或者“天地君亲师位”?在我看来,这也是“造位”中“上位”精神的落地。一个家,如果没有精神符号,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道场。如果家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场,那么,在家里,既不是以父亲为中心,也不是以母亲为中心,更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道为中心。这样的家,才可能顺道大昌;做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自古推崇孔老夫子,因为孔老夫子是“大成至圣先师”,是“万世师表”,是全球教育领域最普遍认同的“祖师爷”,是老师的老师,是绝对的“上位”。一家教育机构,唯有全体教职员工恭敬孔老夫子,学生才更可能尊重老师,才更可能如《学记》所言“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所以,三鼎近期的拜师仪式,最主要不是曾老师的需要,是传道的需要。
感谢曾老师的以己率众,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感谢三鼎团队的默默奉献,让我们更好地走进自己,面向未来!
最后,以“位卑未敢忘忧国,自强不息塑人才”与大家共勉!
廖复阳(字存亮)敬笔
2022年3月23日星期三于广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