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即“道义”,“我将无我”即践行“道义政治”

据报道,22日下午,意大利众议院,主席同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70后”的菲科突然发问:“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主席回答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显然,“70后”菲科的提问是很率性的,应该是临时起意,主席的回答也应该是临场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主席选择“无我”这个非常中国非常传统的关键词,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我想当时的翻译是一定无法准确地翻译这个词语的,同时,菲科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理解。
事实上,不仅外国人无法理解,可能对大部分中国人也无法做到准确理解了,因为自辛亥以来,中国也像外国一样,不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了,甚至有意否定之,辱骂之。因此,有必要对“无我”这个词做一个深入的解释。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无我”不是“忘我”。“忘我”是形容做事专注和努力的状态,但专注、努力并不一定“无我”。
“无我”不是指具体做事时的状态,而是指一种基本原则。可以用《周易 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先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来说明。“无我”是形而上的事,属于“道”的范畴,就是“道”。“忘我”属于形而下,是器的范畴。
与“无我”基本同义的词是“无私”,大公无私。但是,现在人对“无私”的理解陷入流俗化、利益化。“私”更多地被理解成“私利”,“无私”就是舍弃自己的利益。实际在“无私”中,“私”的本义更是指“私意”、“私见”,而非“私利”。“私意”就是个人的理解、个人的意见,而且是违背公理、不合公理的。“大公”就是“公理”。
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心之所同然”就是所有人都同意的,所有人的共识,所有人的共同选择。关键问题是“所有人”的范围是什么?“同然”到什么程度?清朝大儒戴震在其名作《孟子字义疏证》中给出了一个经典性的说明:“一人以为然,天下万世皆曰是不可易也,此之谓同然”。戴震用两个关键词界定“同然”:“天下”、“万世”。“天下”就是地理空间上所有的人,“万世”就是历史空间上的所有的人。
“同然”,就是“公意”、“公理”,就是“理”、“义”、“道”、“义理”、“道义”、“仁义”、“天理”。我们不妨用“道义”来统称这些概念。
《礼记 乐记》有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经过朱熹的诠释和倡导,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其中的“天理”就是“道义”,“人欲”其实就是个人私意、私见。“存天理”就是认知道义、践行道义,“灭人欲”,就是禁止有违天理的私意、私见泛滥,禁止伤天害理的行为,就是“无我”。
遗憾的是,现代人却把朱熹的这句名言理解成消灭个性,倡导封建专制。其实,恰恰相反,这句话就是在最大化地尊重人性,因为在朱熹看来,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看来,“天理”就是人性的基本属性,也是人人生而就有的本善之性。这句话被宋儒概括为“性即理”,人性就是天理。因此,“存天理”其实就是“存人心”、“存人性”。就是为了“率性”。《中庸》说“率性之谓道”。
概而言之,中国古人认为,“道义”是由人心发出的,是“心之同然”,因此也是人心的基本属性。人心天然具备道义功能。道义是善,人心人性也因为具备道义的属性和功能而天然是善。因此孟子总结说:“性善”。
这样,道义和心性就成为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共同基点,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在道义和心性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即在传统的中国,个人行为和社会秩序是统一的,甚至说是一回事。在学理上,道德和政治是统一的,是一回事。
尽管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是善的,是道义的,也是“无我”的,但是,又认为,在整个社会中,有一类人更偏好于道义,不容易被外界的利益所诱惑,这类人是“君子”、“大人”。而另一类人则更偏好于利益,更容易为利益所诱惑,这类人是“小人”。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尽管,儒家不仅不绝对反对逐利的行为,而且认为充分利益保障,是普通民众安心的保障,但是,又认为对于职业从政者来说,必须是拥有道义偏好的君子。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三代之后,中国社会便有明确的行业分工,就是《管子》中所说的“士农工商”。“农、工、商”很清楚,就是农业、工业、商业,“士”是什么业?政治业。中国古代是把政治看成一个独立行业的,与“农、工、商”并列。“农工商”三者合起来就是孟子所说的“民”。
既然是独立的行业,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那么“士业”、“政治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呢?答案是“道义”,政治业就是道义业,就是专门从事道义服务的。
什么样的人才可以道义为职业?显然只有自身道义水准很高的人才可以,只有君子、大人才可以,只有儒才可以。我之前已经做过详细的考释,“儒”的甲骨文就是被人遵循的“大人”。更简洁地说“儒”就是“大人”、“君子”的统称。
从历史起源上看,尧舜时期中国最初的政府就是由社会中的“君子”、“大人”所组成的,是由民间的“儒”所组成的职业团体。中国的政府就是“大人政府”、“君子政府”,中国的政治就是“道义政治”,也是“大人政治”、“君子政治”、“儒政治”。
为什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即没有产业,但是却有恒心,只有“士”能做到,而“民”做不到。原因在于,“三代”时期有个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就是“(士)不于民争业”。一旦你进入政治业,做了官,就禁止再从事替他任何产业。也就是说,“士”本来就是没有产业的,是“无业”的,只能靠国家的俸禄生活。
“(士)不于民争业”就切断了政治业与所有产业的直接联系,让政治本身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行业,保障了从政者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专门地、独立地从事道义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让道义本身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让政治成为一个与经济产业切断直接联系的行业,唯有中国做到了,而且在政府一开始出现时就做到了。直至今天,其他任何文明都没有做到,他们的政治业与经济产业依然保持着直接联系。譬如号称政治制度最先进的美国,其目前的总统就是地产大亨,总统照当,生意照做。而且在总统选举时,候选人必须向经济界直接募集资金。
因此,作为从政的人,作为以道义为职业的人,其本身的道义水准必须要高,要达到专业的级别,否则就“有负人民”,身居高位者更是如此。
最后总结一下。“无我”就是无个人私见,就是“道义”。“我将无我”,就是我将践行道义,践行道义政治。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