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甲骨文“直、见”解“格物、致知”,探源中国传统知识观

(2018-08-02 11:15:34)
标签:

甲骨文

文字文明契约论

用甲骨文“直、见”解“格物、致知”,探源中国传统知识观

原创: 蔡历  文字文明契约论  今天


 

按本文来自群内讨论,后边我有做了些补充。

 

理解“直”字的关键在,数值之直,与直线之直,为何同字?价值与数值又为何同字?

 

的字源和原理是相同的,也麻烦您把的甲骨字形贴一下。仔细对比着看。

 

再看看《汉语大字曲》对直、见二字的义项解释。直、见意见”“见解的意项。这才是两字最原始义。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NEgFOdJiaweZDbNpO82to1roUTuno8Tatb8UwcQib6n9MBQ2akrKnMvVDC8dGotJqZIDhWnPOw80lZGGs8am2fia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第一个义项是正见,即。但是,见解绝非眼睛可以看到。而是心之所思。

 

应该是先有心之所思,即先有见解之见,然后再把见解用具体的方法表达出来,呈现出来,使得内心的见解成为眼睛可见之物。

 

字眼睛上的直线,就是承载见解的载体。

 

字中眼睛下的卩字符,也是承载见解的载体。直中载体是书契,的卩是结绳之右绳。

 

 

两者都是契约,且为契约之最原始形态。签订契约,就是将自己心中之见,表达和呈现到契约之上,让自己内心之见解变得可见。 

 

对,直、见都是典型的契约文字,是对书契和结绳符号的直接借用,而非象形。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NEgFOdJiaweZDbNpO82to1roUTuno8TatMicyuf4RNK0ttVf2Zha79VK4wF3sjnicIpWBNFEXK1kmV1iaPxUz6e71A/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就是将自己内心的见解直接表达到契约上,不能拐弯,不能做假。这实际就是诚,因此,即为

 

 

在经济活动中,在契约签定中,自己见解将涉及到对相关财产的价值评估,比较。而要比较价值就涉及到价值的数量化。因此,有价值、数值之义。价值、数值都属于的范畴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NEgFOdJiaweZDbNpO82to1roUTuno8TatZZxickmeLhd4uJkFpozlUlndcUZBSQN27QccleacHlKGmTK1FIiaVFn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对,这么问说明你的确进步很多。后来的确出现加心之直,即为。字形上的变化只是记录方法的改进,文字系统的改进,并非思想状态、文化状态本身的变化所致。中国的思想状态,文化状态远在甲骨文之前就已成熟、定型。

 

也就是说,直字加不加心都是含心的。后来加心,只是文字系统本身扩展的需要。

 

同时,准确理解二字,也让我们更场景化地去理解《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之间的关系,先后顺序。朱熹王阳明之间的分歧,主要就体现在这一点。

 

朱熹认为,“理”遍布于万事万物之中,“致知”就是求理、明理,就需要去研究万事万物。这样,经验朱熹认同“性即理也”,但是,还是有点将理外化的意味,而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万物中。

 

事实上,在对知识的态度上,道家的庄子和朱熹类似。《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为何“无涯”,因为“知”存在于人之外的万物之中,万物是“无涯”的。

 

这就是后人批评朱熹的“支离”,“理”被“支离”到无尽的外物中去,那么“明理”就是一个对无尽之外物进行求索的过程,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何。

 

王阳明用一个“格竹子”的例子,来证明朱熹“支离”的危害,证明实践朱熹理论所带给人的伤害。

 

明钱德洪《王文成公年谱》: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岁,在越。……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

 

于是在“格物、致知”的方向顺序上,王阳明提出了一套语言朱熹相反的理论。他明确指出,“知”不是外在地存在于外部的万物之中,而是完好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这一点和与朱熹同时陆九渊相同,为区别与朱熹,他们提出“心即理也”。因此,王阳明的学问也叫“陆王之学”、“心学”。

 

但是,存在于人心之中的“知”是潜在的,隐藏的,不显露的,对这些“知”,一开始人自身并不知道。唯有这些潜在的“知”显露出来,人才能知道。人获取知识的过程,即“致知”,不是一个向万物求索的过程,而是将潜在于自己内心的知识转会成显露的,即向自己的内心求索。

 

那么才能让自己内心潜在的知识显露出来,王阳明的答案是“做事”,做事就是“行”,就是“格物”,就是与物解除和发生关系。在“格物”的过程中,人内心之“知”就会显露出来,而被他自己感觉和认识到,这样就实现了“致知”。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事实上,“格物、致知”不是独立的两件事,而是两件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或心物关系。

 

知识不是独立地存在于外物之中,也不是独立地存在于人心之中,而是存在于万物和人心两者之间的关系之中。唯有物和心发生关系,人才可通过内心的认识能力,建立对物的知识。因此,物不是独立存在的物,而是被人心之知所塑造的;心也不是独立的心,不与外物发生关系,内心之知将等同于无。

 

当下盛行的来自西方的“唯物论”显然没有达到这一高度,而将外物和人心都看成是独立的,甚至是孤立的。认为世界存在一个“客观世界”和一个“主观世界”,“致知”就是“主观世界”去反映“客观世界”,或者“客观世界”输入到“主观世界”。事实上,两者是不可孤立、独立存在的,真正独立存在的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即“主客合一”,即“知行合一”,“心物合一”。这些“合一”都是指两者的关系。

 

而“直”和“见”的甲骨字形,恰恰就很直观形象地体现了这种“合一”和关系。“直”的字形为眼睛加代表书契的直线,而见则是眼睛加代表结绳的卩字符。眼睛代表可以看见的外物、物,而书契和结绳都是契约,代表来自人心的见解,代表人心。这两者都是在描画和强调外物和人心之间的关系。

 

“直”和“见”的共同义项就见解、意见,就是“知”,知识,其甲骨字形是在说,知识是来自外物和人心的联系、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