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性学为标准看全球文明
(2017-01-27 06:35:43)以心性学为标准看全球文明
孟子讲,学问不过是求放心。说出了知识的真谛,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达到人心的层面。这也是后来阳明心学之基础:心即理。以此标准来衡量西方的知识、学问,就会发现,自古至今西方之学问都远未达标,没有意识到人心才是学问之大本。都是错误地把人心所造之物当成学问之根本。无论是神、形而上的哲学真理,还是当下结合经验之科学真理,以及海德格尔之存在,都是人心所造之物。
也就是说,当目前为止,西方学术都停留在物的层面,而未达心之高度。物乃心之所造之物。“心外无物”。
包括现代科学在内的西方学问都不是求放心的学问,都是逐物的学问,西方学术的所谓进步不过表现在物的不断变化,但没有超脱物本身,没有看到心的独立存在,达到心性的自由。
但西方学术的进步,的确又表现在心性成份的不断增加上。整体而言,从多神教到现代科学,西方学术呈现一个不断朝向心性学趋近的过程,但至今距离真正的心性学依然尚远。
所谓的存在主义是继黑格尔之后西方学术的又一次朝向心性学的大趋近,但依然属于逐物的学问。其实,套用阳明的话,“心即存在”,“心外无存在”。
放眼整个人类文明史,心物之辩不仅是中国学术之主轴,也是全球学术之中枢。
不同的是,中国文明自诞生起就明确意识到心性的独立存在,及其根本性。这是《易经》的思想之核心。即中国学术从一开始就是心性学的。但后来却屡次遭遇物化的外来文明冲击,一次次陷入物化之泥淖,出现心物之冲突,出现心物之辩。而最终中国固有的心性传统却又会战胜外来的物化思想,使中国回归心性学,回归心性自由。
而西方文明自开始起却是严重物化的,表现在多神教的偶像祟拜上。但西方文明却屡次遭遇外来的心性文明之洗礼,一次次增加心性的成份,降低物化的成份。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心物之辩的过程,只不过是隐性的,因为尽管一直在进步,但西方一直未能意识到心性的独立存在。所以他们的心物之辩就体在在神学争论上、宗教改革上、哲学神学之辩上、哲学科学之辩上、科学神学之辩上。
这样以来,心性学就是中西学术的共同归宿。只不过,心性学对中国文明是已实现的、历史的、显的,对西方文明却是目标的、未来的、隐的。
当今世界的整体趋势是,中国回归心性学,西方最终跨入真正的心性学。全球共同实现心性化,此即世界大同。
世界大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制度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内在的心性的基础之上。前者只能带来专制,后者才是真同。
此即孟子的同心-同理说。中国人之所以崇尚天下主义,崇尚大一统,根源在于中国在文明之初就是心性学的,看到人的根本在人心,而人心的根本是相同的。
所以,中国的大一统绝非是秦始皇缔造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心性文明必然是大一统的、大同的。
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西方从未出现真正的心性学,所以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大同思想,出现大一统的天下主义。他们的统一一定是建立在在外在的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神权或暴力专政的基础之上。这也是当今美国所主导的全球的思想基础。
当今全球化出了问题,根源就在它不是以心性学为理论基础的,不是大同的。(微信公号:新心性学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