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心性尽心 |
“尽心”和“用心”的区别
问: 能谈谈对“尽心”和“用心”的区别和程度吗[抱拳]
答:根本区别在于,“尽心”是“为己”,“用心”是“为人”。
理解“为己”、“为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理解孔孟,以及理解王阳明等思想的关键。
孔子在论语中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之学,学本身就是目的,是出于本心的,满足本心。为人之学,学是一个工具,手段,是交易的筹码。
“为己”就是按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就是“诚”,就是“忠”。“为人”就不是按照本心去做事,而是受外物引诱,按照外物去做事。
“尽心”,把心当目的,心是主人,老板。“用心”,把心当工具,心是奴才,打工仔。
用心,就是使用心去达到某个目的。譬如用心工作,工作一定是为别人而做的,其目的是为了赚钱。钱本身也不是自己内心所真正需要的,而是为了去购买某种消费品。消费品本身也不是自己内心所真正需要的,而是受到广告的影响,周围人的影响,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总之是受外物所引诱的,受外境影响的。
现在人只知道用心,不知道尽心,已经失去了本心,而完全受外物所摆布。拼命的挣钱,又拼命的消费,用各种消费来掩盖和弥补自己内心的失落、焦躁和空虚。无论是挣钱,还是消费,实际上并不是人的本心所需要。
儒家非常讲,“反躬”和“自省”,实际上就是问问自己,扪心自问,这事不是我本心所需要的,是不是违背我自己的本心。如果不是我本心所需要的,如果违背我的本心,坚决不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讲,整个社会怎么看。
所以《易传》讲,“独立不惧,遁世不闷”。自己就是坚持自己的本心,敢于和整个世界作对,哪怕整个世界不承认我,我也不在乎。这是《大过》一卦,的大象传,每每读到这里,都让我无限感动。
这就是独立的人格,绝对独立的人格,这就是心性的独立,心性的自由,是绝对的独立,绝对的自由。
问: 康德的意思也是目的论。
答:准确的说是康德朝向儒家迈进了一大步,那是距离儒家的心向独立和自由依然很遥远。
康德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心性的主体性存在,人心的主体性存在。在康德的理论中,真正的主体不是人心,而是“纯粹理性”,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基督教三位一体中的“圣灵”,是上帝注入到人心中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神,是这个神,驻扎到人的内心之中,然后对人发号施令。
康德理论的核心,就是为形而上学辩护,就是为上帝辩护,为基督教辩护。所以康德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神学。
问:我的愚见是,“独立不惧,遁世不闷”,是一个很出世的想法……
答: 这个说法不仅在易经中有,很多地方都有。是儒家的一般的思想。譬如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中所说的学,就是“为己”之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实际意思,就是独立不惧遁世不闷。
所以为己之学,就是尽心之学,为人之学,就是用心之学。
问:我所理解的本心应该是就是自己看待和衡量事物的标准,对吗?
答:是,判断之标准就是义理,理,所以,儒学又叫义理之学。
问:但是,这种本心,以及义理,到底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一个会随时被影响以及改变的呢?
答:关于义理、知识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已经激发了激烈的讨论。中国有,西方也有。中国的讨论最典型的有,义内-义外、性善-性恶、程朱理学的性即理-陆王心学的心即理、戴震对宋明理学的整体批判、现在中国所流行的物质决定意识。
在现代文明之前,准确的说是在十七世纪近代哲学之前,笛卡尔之前。义理对西方而言,是属于神的。义理之学对西方而言,就是神学。只是神有两种,一种是人格化的神,一种是非人格化的理性神。
笛卡尔所做的事,就是把外在的属神的义理,拉到人心之中,变成内在的。所以从笛卡尔之后,西方开始意识到心性的东西存在,开始有了心性学。但这种认识是远远不彻底的。
康德之前,西欧的近代哲学,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派别认为,义理和知识是完全外在的,人脑就是一张白纸,他的知识是完全通过经验从外部注入的。这个派别就是所谓的英国经验主义。
另一个派别认为,义理和知识是完全内在的,内在有人心的,要获取这些知识,任何外在的经验,通过沉思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这个派别就是所谓的大陆理性主义,笛卡尔是开创者。
康德是在,两者之间做一个折中。黑格尔返回理性主义,认为义理和知识来源一个绝对精神。黑格尔之后,西方滑向英国的经验主义,就是唯物主义,科学主义。基本上认为,义理和知识是外在的。
比较人类文明史中,所有关于义理和知识的所有这些讨论,最合理的是孔孟,尤其是孟子。
(微信公共号:新心性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