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微信群
(2015-11-07 11:36:57)
标签:
微信隐遁易经儒家 |
北京下雪了,2015年的第一场雪。很大个的雪花,裹挟着少许雨水,很急地落下,很急地融化。
高中微信群中,已栖身广东的一位同学说,那边还在穿短袖。于是,就拿起手机,拍了段窗外的雪花,发到群中。
我的高中同桌,现已是老家城市里的一位资深教师,高中时就有的唱歌爱好现在还保持地不错,他把一首自己的作品也传到群中。声音和笑容一如20多年前。我在群中问他,“高二那次班级晚会上,你唱的是张学友的歌吧”。
20年,一个曾经如此遥远和巨大的时间单位,居然轻轻地就站在身后了。这突然让我感到吃惊,好像20年是被打了包,压了缩。
我个性孤独,高中毕业后,和高中同学就几乎完全中断了联系,只和极少数人有过极少数接触。
“大圣”就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位,他现在已是一位很胖的公司高管,但和他见面也是6、7年前的事了。昨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说“祥子,我把你拉到高中群吧”。“祥子”也是我高中时外号,毕业后就废弃了。
一度我以为大部分高中同学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了,但这些青春期的伙伴,总能在内心深处引发难以压制和难以言表的情感。
微信群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它是喧闹的,同时它又是孤独的。
说它喧闹,因为身处世界任何位置的成员,都可随时在这里分享信息,讨论话题。同时,微信群也让人在这个世界毫无隐遁之处,怎么躲,总有一天会被拉到某个群里。
以前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而现在,与繁华的微信群比起来,“市”已经萧条如“野”了。所以,现在的大隐必须能够隐于微信群。
说它孤独,因为微信群又很象古代的山林和山寨,给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逃遁场所。麻痹和厌倦于当下生活人,可以隐遁进微信社会。
在没有微信的古代,如果想隐遁,文人会选择山林寺庙,而武人则更喜欢山寨劫掠。
每位日夜戳红包到指头发酸的同学,都是位隐者。当然,也是位“瘾者”。
每一位现代人都有隐遁需求,每一位古代人也都有隐遁需求。只是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隐遁手段。
进化论者说,现代社会比古代先进。按照这个说法,微信群一定比山林、山寨先进。然而,如果真的可以选择,我相信现代的人们肯定选择隐遁于山林、山寨的多,而选择微信的少。
很难说社会是前进还是后退,因为当拥有使用高科技但却虚拟的微信的自由时,使用自然而真实的山林、山寨的自由却被剥夺了。
隐于市,还是隐于野,不单纯是一个隐者的境界问题,更多地还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是无野可隐,而你不得不隐于市的问题。
人为什么会钟情于隐遁?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热爱独立和自由。人是为了独立和自由才去隐遁。
这一点《易经》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周易》的第一卦是“乾”卦,乾卦的第一爻(注:读“摇”,不读“驳”)的爻辞是“潜龙勿用”,就是教给你要学会逃遁,即便你有“龙”一样的才华,该潜也要潜。
一条合格“潜龙”的标准是,“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不要让外界世俗改变自己,不要沉溺于谋求功名;该逃遁时务必逃遁,即便全国人民都对你横加指责,你也不要郁闷;自己开心就去做,不开心就拉到,心中要确立自己坚定不移的原则和信念。
这还不够,《周易》还专设了一卦,直接叫“遯”卦。“遯”就是“遁”,整卦都在教你如何逃遁。更重要的是,在逃遁时,要做到“固志”、“正志”,就是要调整和修炼自己的心志、心态,要意志坚定,心态端正、正直。
遯卦的象词很值得牢记,叫“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远离、躲避小人不要在表面上,而应该在内心里。“不恶”即不在表面流露厌恶,“而严”就是在内心里严加防范、划清界限。
《周易》对逃遁赞美的高潮出现在“大过”这一卦的象词中,“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遁世不闷”这句话在周易中出现两次,足见作易者对“遁世”的重视。“大过”就是一个乱世,坏时代。在“大过”时代,需要有“大过人”的君子来整治患难。这个“大过人”的君子,必须能够“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独立不惧”和“遁世无闷”是一门硬币的两面,“独立不惧”是正面,“遁世无闷”是反面。
尽管都倡导逃遁,儒家和道家却有本质不同。道家的逃遁太机械了,为了逃遁而逃遁,逃遁本身成了目的。而儒家的逃遁意在独立,是为了独立而逃遁。逃遁是手段,独立才是目的。这是三国时王弼所以认为孔子高于老子的关键所在,也是儒家成为中国文化之主干,而道家则只能做末节的原因所在。(微信:新心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