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大河店
(2022-09-14 18:12:27)
标签:
旅游 |
分类: 散文 |
35年前,当我坐着通往甘肃省徽县大河店乡政府的班车,一路上翻山越岭,颠颠簸簸行走在盘山公路上时,我那不争气的心脏,怎么也按捺不住,像怀揣一只小兔子似的,怦怦地跳个不停。且不说路面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坐在车上,犹如上了跳跳床,就其路基之窄、弯道之急,路况之险而言、第一次坐车途经此路,要想面不失色,强作镇静,恐怕“难于上青天”了。车行其上,只看见师傅不停地打着方向盘,刚刚穿越过“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峡谷,峰回路转,有顺着悬崖峭壁开始缓慢爬行了,车到山顶,经过一段曲折盘旋的路程后,道路急转而下,越走越陡,我窥见车上有人开始屁股悬离座位了,那惊慌失措的样子,似乎惊恐已到了极限,看着车身贴近山体,车滚子沿着悬崖边行走的惊险过程,我心里不紧张,那就是言不由衷了。直到班车嘎吱一声停在乡政府门口,我悬空的心脏才复归了原位,软绵绵的双腿渐渐的恢复了知觉,当我的双脚踏实大河这片令人憧憬,有感觉茫然的土地时,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虽然一路忐忑不安,但总算平安到达目的地了。
弹指一挥间,我离开大河三十多年了,昔日贫穷落后的大河店早已旧貌换新颜了,基础设施越来越好,村庄干净整洁,民居庭院花坛锦簇,越来越美丽,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惊人的一幕,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虽然因工作变动离开了大河,但我心里始终惦念着、牵挂着大河店的人和事,经常用不同方式了解大河店的发展情况,时刻关注着大河店发生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大河店因其险峻的地理位置,雄踞于陇蜀古道之咽喉,境内峭壁千仞、高耸入云、河水滔滔、道路崎岖,九曲八湾,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唐代以来的主要邮驿通道。在大河店行走,沿线遗留下的几处官方与民间修路的记事碑刻,如不驻足仔细观看一番,你就算踏遍大河店的千山万水,也无法知晓大河店的悠久历史,更想不到大河店竟然在古代交通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因为,这些碑刻无论是记述修建古蜀道的重大事件,还是观赏书法造诣之深厚,都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如:“位于大河店乡王家河行政村瓦泉自然村,白水峡入口左侧石崖之上的,宋代嘉佑二年( 1057 )的“新修白水路记”,碑文详述了白水路和青泥古道的开修及变迁事实,不仅是一篇修路记,更是一部900多年前陕、甘、川交界金三角地带交通状况的史料和宝典,此碑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河店乡王家河行政村瓦泉自然村的,明代万历十七年(公元1588年)郭元桂记述御史钟文陆(钟化民)修路事迹的“白水石路记”,位于大河店乡青泥村吊沟社的,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 “玄天神路”摩崖石刻,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 “远通吴楚碑”与“修路碑记”,清代光绪十年( 1894年 )兵部尚书、总督秦陇使者、湘乡杨昌璿撰书的“大河店修路碑”等。史料记载,大河店自汉代以来,经木皮岭、青泥岭、白水峡至嘉陵江一线,是一条秦陇入蜀的重要通道。中唐时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木皮岭的木皮道与青泥道一起为当时沟通南北的国道。
通过这些宝贵的记述碑刻,进一步验证了“地方要发展,交通要先行”是一条经过劳动人民在广泛的实践的中,总结出来的睿智经验。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正因为从古至今,历代官吏重视交通,偏僻之地,蛮荒之所,险峻之要,才有了代代人民繁衍生息的先决条件。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作为一心为民的,被称为“人民勤务员”的基层公务员,自然做的会更好。事实上大河店历届政府非常重视交通建设,每年都要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公路,愚公移山精神得到完美的诠释,经过数十年艰苦卓越的奋斗,一处处天堑变成了通途,一条条新铺设的水泥公路,犹如银灰色的飘带缠绕在大河店的村村社社之间,连接着千家万户。
如今行走在大河店镇(以前为大河乡,后改乡变镇。)的崇山峻岭中,沟壑卯梁间,昔日令人担惊受怕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车行其上,不仅可以观赏到大山深处的自然风景,还可以停车在古道旁,仔细查看一个个保存完整的修路碑刻,移步观看一座座百年老屋,(在大河店镇的大河村、王河村、青泥村,木皮岭村,小地坝村,山泉村均有建筑风格各异,保存好坏程度不同的古房子,铺有石条,石板的老院子),徒步一条条有迹可寻的古街道,(如大河村古街,青泥店古街、文池古街等),在临近古道的村庄内,还可以找到饮马石槽,拴马石柱,石磨等古物,还有数量有限,因年代久远,现已破损不堪的二层小木楼,小客栈、小官邸、小烧锅房、小作坊,小铁匠铺等,可惜这些曾见证过历史发展的古屋,在拆危治乱中被拆除了,留有雕刻花纹的石砖,屡经风雨侵蚀而不变其色的石墩,凝结古人智慧,制作造型各异的木制家具,竹编的形状不同的器皿等,还在现身诉说着大河店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虽然远古的建筑淹没在历史滚滚向前发展潮流中了,但物证凿凿,书证亦可查询,古蜀道在大河店深山峡谷,悬崖陡坡,曲径蜿蜒,村庄穿行中留下的点点痕迹,是无情的岁月之刀无法削平的。宋代雷简夫在《新修白水路记》中写道:“最早的时候,景德元年,朝廷就准备修建白水路,工程开工没多久就停工的原因,都是因为青泥当地小商人叹息唠叨抱怨劝说,对修建白水路提出了置疑 。况且一旦裁撤青泥驿站后,那么,这一带的客栈、官邸、酒店、烧锅就被抛弃了,靠青泥路谋生和旅游的人还有什么指望呢?”这一切无不说明,大河店境内纵横交错的古道沿途,曾经的骡马店、酒店、客栈、商铺是多么的林立,客商往来是多么的频繁,由此可见,大河店是当时的商贸繁荣之地,是一颗镌刻在古代交通史上的耀眼明珠。
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古蜀道日渐荒废,沿途的商贸也随之衰落,凋敝。昔日的交通要道沦落成旅游观光之地,不再为交通事业做贡献了。好在徽县有一批学识渊博,对研究古蜀道情有独钟的专家学者,还为古蜀道研究挖掘多方奔走。为此,县上还成立了古蜀道文化研究会,吸收了众多知名专家、著名学者参与古蜀道文化的研究,随着古蜀道文化挖掘成果的日益显现,加之经过新媒体广泛的宣传,大河店镇的古道旅游,重新走进了人们关注的视线,来大河店探寻古蜀道的各类人士越来越多,随之古蜀道旁的农家乐的生意也日益红火起来,古蜀道逐渐在县域文化阵地上又占有了一席之地,为发展地方旅游特色产业发挥了应有的优势。
在交通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的基础上,近年来,大河店镇政府紧紧抓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千载难逢机遇,不断深度挖掘大河店丰厚的文化积淀,先后修建了有鲜明蜀道文化特色的文化广场,文化墙,雕塑了杜甫形神兼备的雕像,用不同字体篆刻了杜甫行走古蜀道留下的“木皮岭”,“白沙渡”等名篇诗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一家流寓陇右。十二月初一,从成州同谷县(如今甘肃成县)出发远赴成都。经店村、横川(如今的红川镇)一线,前往徽县栗川镇栗亭杜公村一带,做短暂的几日停留后,向南沿徽县境内的木皮古道攀越了木皮岭,途经庙山村(如今改为木皮岭村)瓦房社(杜诗里的当房村)、小地坝村、小河村、官桥坝(古白沙渡)、到达大河店子( 今大河店镇政府所在地)。再转登青泥古道,上黑沟,过孟家滩,走青泥店,至武家坪太和庵、绕青泥岭铁山南侧栈道,沿穆家沟一线下山,于夜半时分在位于今虞关乡的虞关村老虞关渡口(杜甫诗里的水会渡)处横渡嘉陵江。进入八渡沟村,沿十八盘、翻越庙坪社、穿过山关村、三官殿、九股树、全池院最后到达略阳县境。沿途留下三首宝贵的纪行诗,《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等。)修复或重新修建了文池老街道,大河店古街,青泥古街,罗家大院,白沙渡铁匠铺等仿古建筑,精心打造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木皮岭村、小河村、三泉村、青泥村、文池村”等新村,使坐落在古蜀道旁的村落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如今的大河店已成了一方旅游的热土,来大河店观光旅游,风光优美的自然景观让你流连忘返。到文池村听文家池美丽的传说,观看高山湖泊,一年四季,不涝不枯,水位平稳的神奇,让你如醉如痴,忘却烦恼。去小地坝村探险棒棒崖,领略绝壁公路的惊险,体会“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绝妙描写的实景。登木皮岭体验诗圣攀越木皮岭“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的艰辛。身临其境体验诗圣杜甫极少用豪气笔法写成的诗作“木皮岭”,让你看到诗圣杜甫的另一面。如“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等”。厚重而灵动的诗句,描绘出木皮岭山势“巍峨而险峻,陡峭而崔嵬,刺天裂地,云烟万叠”的峻峭雄奇的景象。特别是其中“始至五岳外,别有他山尊”的名句,把的木皮岭与五岳并尊,使名不见经传的木皮岭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子。
走笔大河店,拙笔难尽述。虽如此,即使妙笔生花,如不亲身体验,也领略不到“花映山泉,古韵青泥”的无穷乐趣,来大河店旅游观光吧,走古道、探古洞、寻古迹、进古屋、看古碑,望山峰俊秀,饮山泉甘冽,赏百花争艳,扶古树苍翠,加之“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景”的生态景象,四季景象不同,乐亦无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