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市场经济环境中,商业化具有无与伦比的穿透力。 近几年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企业社会责任话题,已经被一连串的诸如最佳公众形象企业、最佳企业公民、最受尊敬企业、最具社会责任企业等评选活动炒得火热,似乎中国企业界关注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已经蔚然成风。客观的说,商业化的血液从一开始就深深浸透了这些活动,企业的社会责任几乎已经演绎成时下最具观赏和展示价值的商业标签。在笔者看来,商业化策略并没有错,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形象当然可以直接或间接转换成为市场营销和品牌的价值,但是,需要提醒的是,这类活动的组织者们别让商业化策略遮蔽甚至伤害了社会责任的本源意义。 在最近一系列企业形象评选活动中,你稍许观察就会发现,大企业,尤其是巨无霸式的大企业几乎完全成为这些活动舞台上的主角。从商业策略和作为一种商业智慧层面的营销手段出发,这些大企业当然更有能力来打造和包装企业的公众形象;同时,大企业也更受这类评选活动组织者的欢迎。这类荣誉像是专门针对大企业的褒奖,毕竟,实力决定一切,不仅可以保障实施一些形象塑造计划,也可以左右评选机构的眼球,以至于评选机构对入围的某些大企业经常受到舆论和同行诟病的情况视而不见。似乎广大中小企业命中注定就与这类评选无缘。 正缘于此,笔者怀疑这类活动的公正性和社会传播价值。 不久前,笔者曾在温州与当地一家打火机企业老板交流,这位老板向笔者讲述,现在打火机利润极其微薄,如果他把厂子停了,把厂房出租的回报都远远高于现在的收益,但是,他不能停,他不忍心停下来,这五六百工人在他这儿打工了这么久,他停下来,这五六百人怎么办?这五六百个家庭怎么办?笔者相信,这样的中小企业在现实中还有很多,不知道评选机构的目光何时才能够看到这些沉默的更具有代表性的大多数。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什么是适宜提倡的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进而言之,中国还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 在我理解,企业的基本社会责任,就是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给股东带来合理合法的回报,善待自己的员工,企业行为符合政策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并履行纳税等社会义务。国际上的一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和理念,也正在被我们相关机构引入。这类制度化的指标体系一方面让我们意识到,一个企业公民的行为,在处理与内部员工关系,处理与社会、市场、环境关系等方面面对的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积极认真应对。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从前经常出现的诸如振兴中华、挺起民族的脊梁、扛起自主创新的大旗等一些口号,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属于承载过重的自我宣传,显得不切实际流于空泛。企业有它自身的特点和本位需求,刻意超越和拔高只能说为了某种不能公开言表的意图。对此,我们需要一双慧眼。同时,我们还需要能从最本源的意义上来领悟企业社会责任的真谛。 其实,作为一个企业公民而言,企业家无所谓大小,在社会责任方面更是如此。企业家精神中最精髓的最应当坚守的是什么?我想,无论大大小小的企业家都可能在偶然的机缘中直面这类共同的问题。在制度化的评价体系之外,在企业家们的内心深处,还有一种最珍贵最朴素的东西不能被忽略,说到底,社会责任就是源于企业家做人的道德伦理底线和他的人生价值信仰。世界巨富巴菲特和盖茨在这方面的做法都值得世人尊敬和称道,他们生前就捐献绝大部分财富缘于他们都接受了卡内基的财富原则:一个伟大的社会,不是世袭财富的社会,把财富仅仅传给自己的后代是不道德的,必须要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那位对美国富豪们产生巨大影响的卡内基,在遗嘱中声称,自己是上帝安排管理财富的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对于卡内基、巴菲特、盖茨这样的人,与其说一辈子经营财富,不如说是一辈子经营实现自己的价值信仰,他们的社会责任源于他们的内心深处。 也许我们的企业家们没有或不需要上帝的召唤,但是,我们应当努力去唤醒商业智慧背后的、人性深处的良知,一种最朴素的、最坚定不移的信仰。笔者以为,这应当成为我们企业社会责任最核心的最值得珍视的东西,成为构建企业家精神中最宝贵的元素。所以,从根本意义上理解,社会责任绝不仅仅是企业家们被动顺应社会的要求或体现商业智慧的标签,更应当是遵从内心深处良知的召唤。
前一篇:法律的牙齿与企业的责任
后一篇: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