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教案
(2010-10-20 19:53:11)
标签:
短新闻两篇教案教育 |
分类: 语文新教案 |
教学课题 |
《短新闻两篇》 |
||
所用教材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1
|
||
教学时数 |
计划 |
媒体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
||
教学重点 |
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
||
教学难点 |
把握新闻记者平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感情倾向(分别是对香港回归的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
||
教学方法 |
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
||
预习要求 |
1、通读两篇新闻,筛选出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2、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 |
一、
二、新闻知识介绍: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的异同。
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特点:真实性、时效性、精悍性。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经验、风貌等为报道对象,及时、准确、具体、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类文体。 特点:一是真实、有效、及时;二是记写生动、具体;三是报道形式多种多样。
三、聆听录音,整体感知。让学生熟悉文本,并且感受平实的语言背后的震撼力与强烈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四、解题
?
第1段: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的统治的终结。
第2~11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部分(穿插文中)
由同学们找出四个特写的现实场景的描写。[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一个班四个小组的学生刚刚好一个组一个特写场景,让同学们来讨论特写场景中给他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此题结合课后练习三,学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余音”之类的词语或句子。[明确]:在描述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之一的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时仅用了一个形容词“面色凝重”,但我们却能深刻体会到此时黯然神伤的彭定康心中的失落感。[明确]: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这样的描写既联系了读者心目中的历史内容而且形象生动,从“日不落”到“日落”的历史沧桑感尽在不言中。[明确]:“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边是英国国旗在“日落余音”中黯然降下,一边是中国的国旗在昂扬激动人心的国歌中升起,强烈的对比中凸现中国人民的喜悦之情,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的细节,突出了见证历史、演绎尊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走向富强的豪情,使报道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老师再通过分析这篇短短的新闻中重复了5次的“最后”,并且不厌其烦出现许多的时间词甚至精确计算到了几分几秒如“4时40分”、“4时50分”、“6时15分”------强化这篇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和隐藏背后的自豪感,“最后”和时间的重复很特别,所要表达的是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和中国民族的自豪感——这一内涵一直都没有变,而文字的表述用的却是时间为序的新闻记者的客观冷静叙述态度,读者的心情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而激动,一次次的“最后”都让我们心潮滂湃。[总结]:全篇无一“喜”字,但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却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感情。
研讨2: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可以说在1997年7月1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那么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即特色何在。[明确]:1、题目创意。2、组织材料: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结合。3、视角新颖:英方角度。4、语言风格:庄重含蓄。
五、归纳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的创意。学以致用,希望同学们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写一篇通讯,要注意拟一个好题目,精心组织材料,选择好创作角度并精心锤炼语言,力争使简单的语言有丰富的含义。另外,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别了,“不列颠尼亚”》,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外一篇著名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收集到的其他关于奥维斯辛的新闻。[明确]:这些记者对于所报道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的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那么,罗森塔尔又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进行描述?(存疑)
三、分析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1~2):议论性,作者一踏进集中营,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而感到可怕。(3~6):作用,交待奥斯维辛的历史,交待作者写作的动机和心情。(7~15):通过参观者的感受、神态、语言、动作来写集中营的恐怖。(16):灾难过去,历史不能忘记。
1、提纲挈领:全班同学齐声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明确]:当然不是,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分析7—15自然段:先理清参观路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同学们在这些段落中是否到了恐怖的镜头或者血腥的画面?”[预设]:没有。“那么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当年集中营中的残酷景象吗?”[预设]:能。“那么是哪些描写引起你们这样的感觉,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阴森恐怖?”[明确]:①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象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②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③看到关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参观者竟然“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④而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参观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3、重点揣摩下面语句的内涵: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②“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明确]: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另外,他们血债累累,即使祷告也不会得到上帝的保佑;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小组讨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角度与同学们收集的新闻报道有何不同,即检查预习时存疑的内容。[明确]: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没有阴森恐怖的镜头,没有血腥的画面,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四、解题
本文有不同的译本,另一译本的题目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花香鸟语”。你更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颖,可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引起世人的警戒。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五、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范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牢记这样的历史,还要以史为鉴,维护世界的和平。
七、布置作业“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展开你的联想,写一段8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