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评家的责任和良心

(2021-04-02 09:29:58)
标签:

专家批评

批评家的责任和良心
                          批评家的责任和良心

                       ——读马忠的《文学批评三种“病”》

                                   唐小林

 

    在当代文坛,文学批评的“名声”早已是声名狼藉。其具体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批评家的集体堕落,可说是前所未有,人所共睹的事实。人们常说,我们身处在一个人情世故的社会,文学批评家也是人,在从事文学批评的时候,总得考虑被批评对象,及其前后左右,乃至千丝万缕的人情关系。尤其是那些学院批评家,他们经常要在各种研讨会上享受“研讨”的福利,与到会的一个个当红作家难免坐在一条凳子上,甚至搅合在一起,其批评的姿态,几乎呈现为一种以友情吹捧为主打的歌唱“风格”。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马忠的文学批评从来就没有缺席。在马忠看来,文学批评家应该是文学的良心,他们的责任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的、艺术的分析和检验,“坏处说坏,好处说好”,将作家们创作中出现的“烂苹果”告诉读者,并且毫不留情地剜除掉。多年来,马忠在文学批评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不断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出版了多部文学评论集,《文学批评三种“病”》即是他近年来文学批评的心血佳作,也是与当下学院 批评截然不同的“另类”风格的文学批评集。

    在该书的序《捍卫文艺批评的公信力》中,马忠写道:“作为一个业余批评者,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多少也流露出对批评的几许无奈。从发表第一篇评论至今,我越发觉得替人写评,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你说人家作品不好吧,惹人家不高兴(恨不能吐你一身唾沫);吹捧吧,又觉得对不住文学和良心。按说,文学批评既关乎文学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建设。可是以我近年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文学活动经历,让人深感‘批评’的尴尬以及‘批评家’这一身份的尴尬——当下的批评一步步沦为表扬和歌功颂德的同义词。”文学批评乱象种种,沉疴在身,在对当代文坛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思索之后,马忠将文坛病象高度概括为典型的三种病象:一、不说真话,没有可信度。其具体表现就是,遇到问题绕着走。二、缺少体温,没有生命力。当下的文学批评,学院批评占据强势,其“纯学术”的批评常常艰深晦涩,玄虚空洞,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很少触及复杂的具体创作现象。三、脱离文本,没有针对性。不管是评谁的作品,有的评论家张口就来,直接把评张三的话搬到评李四的作品上。在这篇序中,马忠毫不隐晦地说:“作为一名批评者和研究者,不但要有学养,有见识,还要有眼光,有心胸,更要有立场,有操守,这样才能赢得文学批评的尊严。”这段铮铮有声,热血沸腾的表述,无疑是马忠在多年写作中所努力践行的文学宣言。正是因为怀抱着这样一颗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在写作中不断注重学养的储备,马忠的文学评论才能够拥有一种开阔的眼光,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不苟且,不随波逐流,从而使其文章显得更加坚实有力。

    对于当下的文学创作,马忠既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又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索者。一个优秀的文学批评家,首先应该具有文学鉴赏的天赋,并且首先是一个优秀的鉴赏家。只有真正懂得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家,才能够写出专业的,为无数作家心悦诚服的文学批评。马忠是一个写作多年,具有丰富创作经验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批评,说理性强,并且颇有文采。他摒弃了学院批评以名词大轰炸吓人,以冗长的句子和不及物的理论来忽悠人的花架子和冬烘腔。马忠的文学批评以精炼简短见长,他常常用较少的文字,就可以把所要阐述的思想表述得清清楚楚。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队伍中,如像马忠、廖令鹏、谢端平这样的文学批评家,堪称是有别于学院批评家的“另类批评家”。他们虽然没有学院的背景,但却因为自身的文学天赋和勤奋,通过不断的思索和努力,牢固地完成了不一样的学术训练。马忠的文学批评,大量发表在国内众多著名的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上,他对当下文坛的观察是多方面、多角度的。面对许多散文家急吼吼,浮光掠影似的写作,他大声疾呼,希望这样的散文家们能够慢下来。对于变味的文学评奖,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文艺界‘奖’的泛滥,文艺奖对文艺创作的实质性功效似乎越来越弱微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忠对于当代诗坛的现状及弊病,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他痛心疾首地指出:“诗坛处于集体混乱的状态,已确立的诗歌美学体系和评判标准似乎正在偏离。”对于一度广为人们,尤其是打工者追捧的打工诗歌,马忠更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他理智地呼吁文坛:“不要让打工诗歌沦为苦难与疼痛的代名词”。这样的呼吁,恰恰是一个有良知的批评家对于打工诗歌出现的痼疾的理性矫正。据笔者所知,打工文学在一度受到众多打工者的追捧和一些部门的大力支持之后,其固有的病象也随之逐渐浮出水面。马忠的文学批评,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打工诗歌鲜为人知,或者说并未引起打工作家们注意的问题,这正是马忠所表现出的一个批评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体现出的是马忠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良知。文学批评既是寻美的,又是求疵的。马忠的文学批评,在为那些正在成长中的作家寻美加油的同时,时刻都不忘“求疵”。他的文学批评最令人赞赏的品格,就是不为权威,敢于说成自己心中的真知灼见。比如《文学批评真的“过剩”了吗》,就是一篇敢于挑战名家,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说出自己不同观点的难得的好文章。

    文学批评需要独立判断,但并非是剑走偏锋。日前,马忠在《文学自由谈》发表的文学批评《借“笔”造“神”该休矣》引起了众多批评界同行的热议,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批评家马忠。这样的写作,正是马忠对其写作风格一以贯之的发扬光大。我所看到的批评家马忠,的确是越来越有勇气,越写越好了。

                       刊于2021年4月2日《华西都市报》,发表时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