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野开阔与见识精到
曹雨河
庚子年春天拜读马忠的第十二本文学批评新著《有话则长》后,认为马忠“扎根传统文论汲取营养,正本清源,重拾传统文学评论伦理;以文本为核心,以细读审美为途径,诗性书写,正面阐释文学价值;低处说话,为新生文学力量鼓与呼。”辛丑年伊始又收到他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有情批评》,这本书批评内容多样庞杂、包罗万象。惊异评论家眼界辽阔的同时,也被他精准的见地所折服。
打开《有情评论》的目录,我们看到文学评论之评论、文学史评论、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和传记文学)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和诗歌评论,评论对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文体有着各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敢于跨界跑马评论,评论家凭的是广博的知识和对各种文体特点的了如指掌。马忠手握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我们看《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指出谭旭东的《儿童文学概论》与同类教材的区别:“首先体现在本书在论述儿童文学概念时,不再纠结少儿年龄分层。其次,本书不再探讨隐含读者、顺应性阅读之类的概念,也不搞儿童文学的读者分类、作者分类。第三……”能说出谭著与其他教材的异同,不仅要吃透本教材、抓住特色,发现新知,还要熟知多种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更要对儿童文学理论框架切实地把握。《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创新》精到地提炼出作者马峰的研究成果和特色:“充实、填补了薄弱研究领域”,“学术观点有一定的创新性”,“出色的文本细读功夫”,这样的评判意味着马忠的学术视野不仅仅局限国内,已伸展到海外东南亚诸国,足见其眼界之开阔。再看《丰富立体的文学世界》,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鲜明地指出不足:“小说评论纳入过多,而散文、纪实文学评论数量过少,由于数量不平衡容易使读者忽视赵德发在这些方面创作及评价的闪光点。”简短的话语背后,隐含着论者对砖头似的《赵德发研究资料》的谙悉,对赵德发800万字的作品掌握,也彰显论者的学术良知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勇气。另有评论小说(报告文学)的《对世道人心的拷问》《触摸一座城的脉搏》;评论散文(随笔)的《路过心上的柔软时光》《为心灵安居》;评论诗歌(散文诗)的《双重视角下的审美观照》《家园的眷顾与诗性的指认》等等,不一一悉数。窥一斑知全豹,足以见证马忠开阔的文学批评视野。
马忠的文学批评不仅视野开阔而且见解到位精准。他勤奋刻苦博览、对文学内在规律(理论)的深思熟虑,使其高屋建瓴地辨识作品的高下优劣;他的文学创作实践(出版过诗集)体验使他找清作品的精微纹理,由此可知他精准的见识是功到自然成的结果。如评论《新城市文学的新语言》:“以文学的开放性和文学的新语言为逻辑基础……按图索骥寻找那些可能被人们所忽视的语言生命力;对城市文学的新气象、发展问题、人文生态和行进路径等进行了研究,独辟蹊径地勾勒了一个新时代的新城市文学样貌,提供了新城市文学观察方法和研究路数,开拓了新城市文学研究的视域。”论者敏锐精确地抓到全书的研究的新成果和开辟研究的新路径;再如评论《心灵之旅》:“他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性的描述和分析,恰恰是建立在文学根本要素之上的,是一种有根有魂的评论。这种不受学术理论规约,用自己的才情和身心与作品进行情感碰撞,激发思想艺术火花,成就激情和精神的自由互动,这才是当下文学批评所稀缺的、也是急需的”;“讲述他的心灵在作品中的奇遇和感应,表达对作品的领悟和审美发现”。论者抓住书中的核心精要的同时,又指出了其文学评论的个性与机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论者精准地点在评论对象的穴道上。
虽无缘与马忠谋面畅谈,可由巨量著作感知他的勤奋刻苦、思想敏锐和文思泉涌。当然,后两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世上天才总归凤毛麟角。海量的阅读、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沉潜的思考,不仅丰富扩展了他知识层面,积累了生命体验(生活经验)和砥砺了他独立的思想,造就了他敏锐的思维和敏捷的文思,也成就了他“等身的著作”和精准的见识。
刊于2020年4月1日《巴中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