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汇贤要典(三)》有感----欲为名师,先做明师----高洁
(2023-04-29 10:02:49)读《汇贤要典(三)》有感
欲为名师,先做明师
想要成为名师,一定要先做明明白白之教师。
《汇贤要典》中要典三表示:“名师”是出了名的教师,有人靠“名校”出名,有人靠“高徒”出名,但是“名师”不一定是“明师”。那么何为“明师”呢?“明师”是爱学习、爱思考、知识广、懂教育、爱学生、始终站在学生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的明白教师。“明师”一定会是“名师”。由此可见,“名师”是“明师”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播种人,是培育、塑造未来一代新人的人梯。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素养、魅力、个性、高超的人际协调能力等。作为一个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新人来说,我认为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最重要的是做一个“明师”,一个明白之师、明辨之师和明日之师。
一、明白之师
韩愈的《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将明明白白的文化知识明明白白地教给学生。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马虎,自己糊里糊涂怎能使学生明明白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岂非荒天下之大唐?每位老师对自己所教内容要通过多途径查阅清楚、讲清每一个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处,能把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为项目学习活动,把学科教学上升为学科教育,以使学生对本学科真正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真正明白、理解和记住知识点,并把知识上升为观念,形成对本学科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了做到这点,在《汇贤要典》的指导下,各学科组采用了“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备课的方式,在每堂课之前,老师们都会认真探讨这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吃透教材,并且出示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个案供大家商讨,争取把每堂课上到完美。只有老师是个明白人,学生才能是明白人。
二、明辨之师
教师必须明辨是非曲直,懂得教育的科学规律,明白教人做人的真理,能看清现象和本质,明晰道路和方向,能通晓教育规律、教学规律、认知规律、心理活动规律,能经常写出指导性文章,能让学生“安、乐、休、游、肃、严”,在学习中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同时也要在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消化吸收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独特的理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对学生怀有深沉无私的爱,以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获取学生的信任和爱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与了解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知识基础等,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为了实现“明辨”,我们每大周每个班级每学科都会展开一次学科教研会,即给班级小组长等其他同学开座谈会,分享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聆听学生的心声,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力求做到师生默契,教学相长。
三、明日之师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身为教师,我们所教育的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明天,所以以昨天的教师、今日之师来教育明天的学生必定会落伍。教师应该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立志以今天的教育促进明天的科技、发展后天的经济,让无论处在何种艰难困苦的逆境中的学生永远满怀信心地看到光辉灿烂的明天,立志让明天的学生胜过今天的老师,我们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将指日可待!成为明日之师,则需要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预见性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所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但是在我看来应试教育挫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孩子们对于以后的学习越来越反感。然而,在汇贤中学,学校深刻地认识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采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方式,在课堂上贯彻少讲多学、少讲精讲的理念,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办法大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学习,愿意学习。这样不但减轻了老师负担,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成绩,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教师一定要做“明日之师”,做一个有远见的老师,为学生日后的发展考虑,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
欲为名师,先做明师。只要我们把教育当作事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明师。只有在学习、研究、自我塑造明师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享受职业幸福。活明白人生,做明白教师,教明白学生,何其幸哉!